任何事物的促成和發展都是由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人或是企業的成功也需要內因與外因的合作。那它所必需具備的內因,外因又是什麼呢?它他之間的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
內因就是實力,外因就是機遇!實力為成功的提供了十足的動力;機遇為成功的實現提供了一條良好的道路。故而,有實力而無機遇就等於是英雄卻沒用武之地;有機遇而無實力就等於占了個茅坑卻拉不出屎來。至此,那就得要辨證正確地看待實力(內因)與機遇(外因)的關係。那麼如何去理解它們呢?內因是主要,外因是次要,共同作用才重要。所以實力是保證金,機遇是突破點。常言道:機遇是專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那這裏所說的準備又是準備些什麼呢?那就是實力。說得不大恭敬一點,沒有實力就沒有成就事業的資格,因為實力是成功最主要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資本,所以不能一味地誇大“機遇”的作用。否則,便是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而機遇,可以是外在的產生,也可以是自己的創造。但就機遇而言,最主要的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進而可以迅速地抓住機遇。在具備實力的前提下,把握住了機遇就等於把握住了譜寫未來的主動權。
在丁偉幫李雲龍打阻擊戰時,丁偉就曾對他的參謀長說過:“要是我們有一部無線電台,我肯定會向上級請示一下,畢竟上級會從全局來考慮一下。但是在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與其坐失良機,不如果斷出擊。靠請示打仗,哪道菜你都歪想趕上!”從這段話中就凸顯了機遇的某一特性:來得快,走得也夠快,來了徘徊,等於白來!實力就好比一堆幹柴,一旦逮住了可以點燃它的,將可燃起熊熊大火!所以在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時,機遇都擺在了雙方指揮員麵前。彼此都是異常地緊張,就連一向心理素質極穩定的李雲龍的麵部肌肉也在不停地抽搐,牙齒咬得咯咯直響。因為大家都很清醒地認識到了,形勢很嚴峻,雖然各路打援的部隊已經有效的滯阻了援軍,但畢竟戰力有限,敵人的增援部隊馬上就會到,一分鍾就能決定出整個戰鬥的勝負,時間刻不容緩,否則前功盡棄。這就是機遇,關鍵是誰能夠去迅速的把握它。令人欣慰不已的是李雲龍把握住了,所以最終勝利了;令人扼腕歎息的是秀芹犧牲了,被當成了抓住機遇的籌碼!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的六十三軍被吃掉了幾個團,主力縮進了空灣鎮,盡管空灣鎮城堅台高,可做依托,但哪裏能抵擋得住隨後趕來的華野一縱的攻擊。又是一場激戰,李雲龍團終於吃上肥肉了,他們在一縱攻擊之前趕來了,連口氣都沒喘,前衛連就和守敵接上火了,全團沒等李雲龍下令就蜂擁而上,乒乓幹了起來。這邊一縱的首長還在納悶著呢,怎麼我還沒下達攻擊令戰鬥就打響啦!而李雲龍這也有自己的想法,以區區一個團去攻擊一整個軍,縱然是他有天大的膽子,這事也得要琢磨琢磨的來。可今天時機不錯,背後有一個縱隊給自己撐腰,後麵嘛,還有陸續趕到的華野四十萬大軍,老子怕什麼?當然是要打他娘的咯!激戰進行了一天一夜,空灣鎮成了一片廢墟,六十三軍中將軍長陳章飲彈身亡,六十三軍頃刻間土崩瓦解,第七兵團的一條胳膊被砍斷了。就這麼一打的,李雲龍團莫名其妙地成了一縱的前衛團,頭功自然是跑不了的,李雲龍團在華野部隊中一戰成名。華野代司令員粟裕親自下達命令,提升李雲龍為二師副師長。誰知李雲龍不幹,他說,我不幹副職,上級要信得過我李雲龍,就給個師長幹,要麼我還當個團長。粟裕聽了這個彙報,沉吟半晌,一拍桌子說,就讓他幹師長。從這裏便可以分析得出一點,李雲龍他主動把握住了機遇,而且還使出了個連環計,既打了個勝戰,又緊接著升了個大官!第一個機遇就是他李雲龍領著一個團在跟一個軍PK。可後邊還有一個縱隊給自己撐腰啦,還有陸續趕到的華野四十萬大軍嘛!這可是一個千等一回的機遇哈,沒有這個機遇,李雲龍敢跟一個軍乒乒乓乓地單挑起來麼?第二個機遇便是他打了勝戰,而且還是頭功。沒有這個機遇,他李雲龍能這麼挺著腰板跟華野代司令員粟裕七嘴八舌得討價還價麼?八成是被轟走了。但這一切把握機遇的前提是李雲龍能打仗,有充分過硬的實力!否則,李雲龍便是在瞎吹牛扯談了。所以在具備實力的前提下,誰能夠把握住機遇誰就能夠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