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專業在我國設立已經將近30年,隨著專業不斷的成熟和發展,學科也在逐漸的細化,服裝設計體係不斷完善,並與其他多學科開始有了交叉。服裝設計人體工程學就是與人體工程學交叉所形成的一門新的門類。人體工程學科在我國建立的時間不長,屬於一門邊緣性的學科,圍繞著生產、生活,以人為設計的中心,建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一門針對人的特點而進行設計的工程學。服裝被稱為人體包裝,因此,了解和掌握人體工程學的一般方法和理論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我國多年來形成的高考製度,現在高等院校服裝專業的生源主要為藝術類考生,藝術類的考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善於形象思維,而在理科知識方麵相對比較欠缺,如今我國的人體工程學研究,往往更加側重於舒適性、衛生性能和材料性能等方麵,在學校使用的教材也以這方麵為主,使得藝術類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書的內容重在為服裝設計服務,在總結了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適合的教學內容,深入淺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本適合於藝術類學生學習的服裝專業教材。
就人體工程學課程本身而言,一般情況下,在整個藝術類為主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是一門考查課,一般為40學時,因此,沒有充分的條件開展深入的研究性實驗,也很難添加相關的實驗設備。在科研方麵,國內現在的研究,多是以有著深厚紡織材料研究基礎的科研人員為主體,在服裝領域屬於紡織學科,或者計算機模擬技術,這樣的要求,對於絕大多數學校的服裝專業學習人體工程學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
基於以上的原因,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本書麵向藝術類學生,適當刪減了一些人體工程學中關於統計學、材料化學、醫學、物理等方麵的內容,隻是簡單地加以介紹,使我們的學生有所了解,並能夠在今後的設計工作中,學會選擇高科技含量的材料和技術,融入到服裝設計中來。而對於服裝專業人體工程學所必須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則著重介紹。
本書突出了人體工程學服裝設計的一麵,使我們的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有關的設計方法,並在較短的課時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服裝設計人體工程學的知識框架,伴隨著服裝知識的不斷積累和豐富,構建起一個成熟的服裝大廈。對於有著更高追求的學生,可以以本書為開端,進一步努力學習相關的知識,閱讀科技類書籍,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開展科研與創新工作,為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主要內容包括:人體、人體測量、穿著方式、運動人體、健康、認知、造型、結構、工藝、材料、環境、舒適性、安全、防護、設計係統和服飾產品等內容。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鍾信群、薑岩老師的大力幫助,為本書的整體構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劉洋西老師為本書的相關外文資料進行了查閱和翻譯。本書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資料,以及相關的圖片和表格,在分析和整理的基礎上,融入到本書的內容當中。在此,謹向有關的作(譯)者和為本書提供幫助的朋友表示誠摯的敬意。
作者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