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手套
我們觸摸麵料的時候,經常根據“手感”來進行判斷。手的觸覺是人重要的感覺類型。手指尖有著眾多的神經末梢,它的觸覺、溫覺、痛覺等極為敏銳,俗話說“十指連心”,手部稍有損傷就疼痛難忍。人類依靠手完成勞動、使用工具,因而,手在特殊環境中更需要得到保護。例如手部裸露的皮膚如與溫度在-18℃以下金屬器具直接接觸,會迅速遭受凍結,以致皮膚粘在金屬上造成傷害。
手套是保護手部的主要服飾。用在寒冷環境保溫、醫療防菌、工業防護。按式樣分有長、短、單指、分指等。有護手背而露十指的;也有全護十指的。手套最早記載於公元前6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用手抓飯吃,他們會戴上特製的手套,保持衛生。歐洲宗教界的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聖潔和虔誠。後來白手套成為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穿戴的服飾。騎士戴白手套表示神聖,把手套扔在他人麵前,表示挑戰決鬥,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表示宣示應戰。
手的結構複雜,運動靈巧,是設計很多產品的依據,如工具、把柄、旋鈕等操縱部位的設計。美、日、德、法等國家製定了有關的標準和法規,20世紀80年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159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國際標準草案DIS7250《人體測量基本項目》中以相當大的比例規定了手部尺寸的術語和測量方法。我國的《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GB/T10000—1988)中也有相關的統計數據。
手部尺寸主要參數是手長、手寬(或手圍)。手型是反映特定人群手部尺寸的形態特點及分布特征。在形成產品規格時,須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必要的設計餘量。餘量的確定要考慮手部活動的功能要求,如手伸握時手部尺寸的功能尺寸變化幅度;還要考慮手套產品采用的麵料伸縮性,如帆布材料若縮水,則裁剪時就應留出較大的餘量;另外針對不同防護用途手套設計采用的餘量也會不同:如電焊手套一般設計較肥大,需留有較大的餘量;司機用的手套要求方便駕駛,不能太寬鬆,一般留有較小的餘量;而外科手術用的乳膠手套,要求緊貼在手上,便於靈活操作等。
傳統手套的材料有棉紗、毛絨、皮革等,現代設計為手套賦予了新的內容,隨著功能的不斷拓展,更多的新材料被應用到手套上。如手套式GPS,把電子墨水顯示係統安置在手套上,使用者可以方便的獲得定位信息;一種采用人體工程力學設計的手套,能夠分析人運動時脈搏的次數,在它的指導下使用者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運動;一種醫用手套佩戴在病人手上,能迅速的檢測出病人的脈搏、溫度和血糖等生命參數;一種在冬季能提供熱量的手套,通過與計算機接口獲得熱量,方便在寒冷的季節使用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