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2 其他服飾(2 / 2)

11.2.2 帽子

帽子是用於禦寒、防暑、裝飾、防護和標識的服飾。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這不僅說明了帽子的品種十分繁多,也說明了人們對帽子的選擇多種多樣。帽子由巾演變而來。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原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人類在田地裏勞作,由於大自然的風、沙、日光對人類的襲擊,於是人們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用來防風沙、避嚴寒、免日曬,由此漸漸地演變成各種帽子。

戴帽子可以維護整個身體的熱平,氣候發生變化時,不會使頭部過多地失去或吸收熱量而引起全身冷熱的變化,產生不舒服的冷感或熱感。生理學實驗證明人的頭部和整個身體的熱平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在熱生理學上把散熱多於產生熱的量稱之為熱債。一般情況下,熱債小於104.5kJ時,人體基本上能維持熱舒適狀態,當熱債達到627kJ時,人體便會出現較激烈的寒顫。反之,當人們處於驕陽的直曬下,環境溫度要高於體溫。此時,身體通過皮膚的吸收使體溫有增高的趨勢。由於大腦是中樞神經係統所在,所以體溫增長過高就會引起中暑,此時戴上遮陽帽,會起到防暑降溫的效果。

帽子的品種繁多,按用途分: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男帽、女帽、童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按製作材料: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絨帽、絨絨帽、草帽、竹鬥笠等。

帽子的大小以“號”來表示。“號”是以頭圍尺寸為基礎製定的。帽的取號方法是用皮尺圍量頭部(過前額和頭後部最凸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轉動,此時的頭部周長為頭圍尺寸。根據頭圍尺寸確定帽號。我國帽子的規格從46號開始,46~56號為童帽,55~60號為成人帽,60號以上為特大號帽。號間等差為1cm,組成係列。針織帽不分尺寸,能伸縮,用質量(g)來計算。

帽子設計要根據人的頭型與其所處的環境。例如貝雷帽,是一種無簷軟質製式軍帽,通常作為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人員的標誌。曆史上最早佩戴貝雷帽的是英國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派往歐洲大陸的遠征軍,就有部分官兵佩戴了貝雷帽。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因其隊員頭戴綠色貝雷帽而俗稱“綠貝雷帽”。貝雷帽具有便於折疊、不怕擠壓、容易攜帶、美觀等優點,便於外套鋼盔,能夠適應變化的戶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