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三級提問法
教師上課,都要運用課堂提問這一教學形式。課堂提問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製,而且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但由於許多教師對這一教學形式的運用不甚得法,致使課堂提問顯得過於頻繁、膚淺,造成形式上看似熱熱鬧鬧,而實際效果卻平平淡淡。
課堂提問的設計,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技能,又能體現教師的業務水平。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對所提問題的難度和水平,實施提問的時間以及提問的對象等,都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昌吉市教育局教研室劉桂湘老師以高中語文教材為例,設計並總結了課堂三級提問法:
1、初級提問。
這是一種要求學生識記、回憶事實的提問。在語文教學中,生字、注意解詞、背誦、時代背景、作家作品、古今文體、典章製度等,都屬於初級提問的內容。這一提問實施的時間,應放在上課剛開始,主要是為了考查學生對所提問題的內容掌握了沒有。如,教師講《黃山記》一課時,在學生朗誦課文,理解語意的基礎上,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初級提問“請同學們解釋以下詞語:撲朔迷離、慳吝、詭奇、甫定、款步”。這是本文的重點詞語,但難度不大,所以提問的對象,應選擇學習成績一般或學習較吃力的學生回答,以培養他們勤於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講授《呐喊自序》時,教師提問:“你讀過魯迅的哪些小說?”學生回答:有《孔乙已》、《藥》、《故鄉》、《阿Q正傳》、《祝福》等。教師總結:除了《祝福》,上述小說都收集在《呐喊》裏。《呐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編緝他從1918年到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編好後,他為自己的集子寫了序言。
2、中級提問。
這是一種在學生識記的基礎上,要求理解和初步運用知識的提問。語法、修辭、段落劃分、歸納段意、概括主題、簡析寫作特點等,都屬於中級提問的內容。中級提問,應在教學過程中與高級提問交替運用。它雖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是可以作出比較正確的答案的。在講《獵戶》一課時,在學生通讀全文之後,教師可設計以下幾個中級提問:
(1)找出本文的插敘部分,並說明插敘的作用。
(2)找出本文的過渡句,並說明過渡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本文是如何運用鋪墊、映襯的寫法的?
就以上三個中級提問比較而言,第三個問題難度較大,學生必須統觀全文,分析歸納後,方可作出正確答案。這一中級提問的設計,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學生“跳一跳仍能夠摘到果子”。
3、高級提問。
這是一種需要熟練掌握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提問,有時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歸納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回答得圓滿、正確。高級提問。應放在講課或練習達到高潮、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且有思想準備的時候,才能運用。如在講《土地》一課時,在完成課文分析之後,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高級提問。“對‘重耳’故事描寫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說,這個提問屬於高級提問呢?我們不妨來看看該題的知識容量和雞度。
對“重耳”故事描寫的作用是:
①這夥貴族亡命之徒在狼狽逃亡之時,還把土地看成是上天的恩賜,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這就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古代反動統治者占有土地的強烈願望和對土地寄予的莫大希望。
②為下文的對比作了準備。在重耳故事描寫之後,則寫了古代中國皇帝分封諸侯時的儀式和十八世紀殖民主義者強迫土人的投降儀式,進一步揭露了剝削階級占有土地和掠奪土地的罪行。接著寫了勞動人民對土地懷有的強烈感情,把它當成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以上可以充分說明:同樣是土地,剝削階級占有它,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土地,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勞動人民才真正熱愛土地,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
③對重耳故事的描寫,是對前文的一個很好的照應。“想起了”重耳的故事,就是對前文所說的“想起它的過去”的照應。
這個提問,知識覆蓋麵廣,難度大,且統率了全文的重點、難點,它要求學生通過簡略的內容複述,概括的分析、恰當的結論,去理清本文的結構、理解散文的特點,並揭示出本文的主題思想。一石數鳥,事半功倍。
高級提問,屬於培養學生能力的範圍。提問對象,應選擇知識素質相對較好、能力相對較強、思維相對活躍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高級提問不易過多,以免挫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