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後等待回答的策略

提問後,對學生的回答至少要等待6至8秒鍾,稱作等待時間。給予學生一段思考時間,這是很重要的,一般說經過等待時間,學生的回答會更加完整,而且能促進更多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

給學生以等待時間有以下的好處和作用:

(1)、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前有更多時間去考慮自己的答案。

(2)、將使自己的答案更完整、更充分。

(3)、有更多的學生回答問題。

(4)、將使害羞的和回答慢的學生能更多地參與。

(5)、使學生的回答更富有想象力。

(6)、學生們更容易相互交流,從而更有信心。

課常上如果沒有“想”的因素積極參與,學生就迷惑不解,也就不能真正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孔子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讓學生“想”,在學習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然而目前常見的課堂教學,常常是講述聲,答問聲不絕於耳。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風風火火,熱熱鬧鬧;老師辛苦,學生疲勞,“想”這個必須的因素被拒絕於課堂之外。難怪張田若先生慨歎:當年幸好他的啟蒙老師因胃病課堂吃藥,趁此機會他得以冷靜地想一想老師剛才所講的內容,而每有所獲。

本來,課堂提問是要給學生“想”的機會,但連珠炮式的提問,以及所提的那些學生不動腦筋就可以脫口而出的問題,不可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老師簡單的提問、學生膚淺的答問,你來我往充斥課堂。“想”被擠掉了。老師的提問必須以學生的讀與思為出發點和歸縮,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應設計在讓學生“跳一跳,摸得到”的水平線上。既要考慮學生現有水平,又要顧及經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這樣做了,就是把“想”這一因素作為提問設計的核心問題來看待了。隻要在課堂上再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想”就可望落實到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課堂尤其要變成為積極思考的王國,在課堂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想”,同時“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讚科夫語)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