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問處理中的四個誤區
從教師發問結束到學生發言回答,如果少於三秒鍾,就認為不合思維訓練的基本法規。這樣,教師就必需給學生想一想的時間,學生也就必得要想一想才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要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想一想才作回答,既不是一個新奇的理論,也不是不易辦到的難事。為什麼不能經常這樣做呢?
1影響教學任務完成說。
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是由一學期的教學進度而來:而所謂教學進度,就是把一冊教材的知識分點按序的排列。那麼所謂教學任務,就是把知識點上的知識交給學生。(這裏不談把知識交給學生不等於學生就獲得了這一知識,獲得知識需要思維,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尤其需要思維。)這樣來看待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隻是抓住了課堂教學一般任務的共性,而忽視了閱讀教學的個性,丟棄了閱讀教學的特殊任務。誰都承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核心。閱讀教學既要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同時又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是不可推卸的任務。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素養,逐步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乃是閱讀教學份內的事。如果隻是從一般的課堂教學任務來對待閱讀教學的任務,而偏偏又把閱讀教學本身的特殊教學任務擠掉,這不能不說是本末倒置。
2降低課堂教學密度說。
現在確實有不少課顯示了趕進度、趕任務的跡象,如果再在思維訓練上占用一定時間,那每節課按教學進度所訂的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如果一定要花時間去進行思維訓練,那就隻好壓縮、精簡原訂的教學任務了。這樣一來,知識點、知識點中所含的知識量,就必定要減少、化小,教學密度不是就不夠了麼?這裏暫且不談我們講究教學密度,並不是說密度越高越好,而且要講密度的適度。我們講閱讀教學的密度,第一,既要講語言訓練的密度,也要講思維訓練的密度,如果密度一高一低,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一密一疏,就像兩股線合成的繩,一粗一細,這根繩肯定不牢,不經用;第二,要從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相結合的集合點上講密度。語言和思維,說是孿生兒還不確切,應當說成是連胎體。思維的深淺,直接表現在語言的優劣上,語言的粗細、雅俗,疏密、散嚴。第三,根據語言和思維的關係,知識點上的知識要進入學生的知識庫,成為學生才智的要素,就必須通過思維這唯一的通道和載具。所以,我們講教學密度,不僅要講外在的形式,還要講潛在的因子。
3課堂氣氛冷淡說。
一問就答,你說他講,他爭我吵,課堂上就是顯得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得很。小學生的特點是喜動不喜靜,接問而答,答問接緊,群答一問,這答那答,興趣也盎然明顯。但是,第一,上課不是做遊戲。上課當然也要學生興趣高,興致濃,說到底,這也是為了求得知能的發展,不僅僅是為了調劑課堂氣氛和學生情緒:提問僅僅是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學價值也就太少了。第二,是特點,而不是優點。特點中有優點,也有弱點。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利用特點,發揚優點,克服弱點。興趣可以是獲得知能的助燃劑。我們應該把學生興趣引向求新找異的思索上。第三,冷熱有內外之分。一問就答,其實是外熱內冷,而針對教師的提問進行積極、認真的思維,其實是外冷而內熱。閱讀教學是求外熱還是內熱,這是無需加以論述的了。
4沒有用處,浪費時間說。
有人認為,學生的答問,答對答錯是無關緊要的;不管學生怎麼答,總是不可能答完整答全麵的;更談不上答得深刻、精當。反正老師已準備好了答案,到時還得把自己的答案拿出來給學生。既然如此,為什麼教師不自問自答,還要學生說一通呢?那是要看看答的如何,也使學生知道自己答的和教師答的有什麼不同。有的幹脆就是為了調劑一下課堂氣氛,甚至有的是用來對那聽課不認真的作為懲罰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師生問答,就僅僅隻有師生共同活動的形式了,成了啟發式教學的一種點綴。課堂上的這種熱熱鬧鬧,可以說,就沒有什麼教學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