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答辯式教學
答辯式教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教學形式,它的基本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訓練思維,逐漸過渡。
答辯式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沒有一定的思維頭腦,答辯就難以達到預期目的。隻有在反應思維的敏捷性、廣泛性、嚴密性、創造性等方麵具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方能獲得成功。在進行答辯式教學之前,要有一個較長的思維訓練過程,特別是農村的學生,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進行思維訓練:一是通過課文的剖析,提出問題,層層挖掘,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學會思考的方法;二是通過議論文寫作的訓練,在認識事物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麵狠下功夫。作文之前,針對某一難解而又有趣的問題,預先要全班進行自由討論,集中發言,然後群策群力,共同擬定若幹不同的標題,再行作文;三是補充課本外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比如學了《白楊禮讚》懂得了“物”大多可以具有某種象征性之後,便引導他們對“菊”、“牽牛花”、“小草”、“雪”、“煤”等物的正反兩麵的品質,進行對比聯想,得知事物都具有相互矛盾的“二重性”。這樣,學生就會放開膽子,在敢於求異、善於求異方麵得到加強。
2、鑽研教材,創造情境。
要想答辯能夠充分展開,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情境,是一個不可少的環節。如在組織《孔乙己》的答辯前,用幾個課時,和學生一起鑽研原文,品味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藝術魅力。對於孔乙己,魯鎮的風土人情,以至於魯迅的思想,都要有一個較全麵的了解,為問題的提出和辯論的展開,創造出情境,讓學生在思維答辯過程中,能將孔乙己安置在一個寬闊而又具體的情境中,從各自的思路出發,替孔乙己的行為和命運,設置出各種各樣的結果。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推論,才能有理可依,有據可尋。思維才能展開,論辯也才具有說服力。
3、適時點穴,誘發爭辯。
通過深研教材,估計能夠引起爭辯的時候,教師要忽然出其不意,於“無疑”處生疑,挑起矛盾,誘發爭辯,若不能做到這樣“適時點穴”,就不能點燃辯論的導火索,引不起想象思維辨認的大爆破。如組織《孔乙己》一文的答辯教學,隻分析文章的一個部分,就提出“孔乙己會不會死”這一問題,顯然不能引起辨論,更談不上辯論的高潮了。
4、歸納成文,深化提高。
辯論之後,布置學生將自己的看法或將辨論的情況進行整理、歸納,寫成文章。通過寫,能使思想更臻完善,論證更趨嚴密,在對事物的認識分析上,也就更為深化了。而且,在寫的過程中,還會發展更新更深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再度向縱深方麵思考和挖掘,在辯論的基礎上再度提高。
答辯式教學雖然不是每一篇課文、每一個教學內容都可運用,但能夠運用的時候還是很多。關鍵在於教師鑽研教材的程度如何,能不能準確地找到可以誘發爭辯的“穴位”;同時,也有賴於教師本身所具有的思維水平。為了更好的運用答辯式教學,我們認為語文教師還應在“能思、敢思、善思”上麵多做文章。、問題解決的四種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能自主地解決各種問題。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如何展開的?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這曆來是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探討的重點。這裏,我們分別介紹幾種較具代表性的問題解決的理論或模式:試誤說;頓悟說;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模式;智力結構問題解決模式。
1試—誤理論
從心理學史來看,最早對問題解決進行實驗研究的人,當推桑代克。在桑代克看來,問題解決實際上是一個試—誤過程。他的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動物實驗基礎上的:他把饑餓的貓放在一個箱子裏,箱子中有一個開關,貓隻要碰動開關,就可以逃出箱子,吃到箱子外麵的食物。貓在箱子裏,一開始時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亂抓或亂咬箱子裏的各種東西,直到偶然碰到開關。後來,貓逐漸消除錯誤動作,即把那些不能使它逃出箱子的反應消除掉了,而隻是把成功的反應保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