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教學法
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逢事問個為什麼。”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有精辟的見解:“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的基本方法,就是要善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本著這種思想並借鑒現代教學理論,從1981年起至今,益陽一中朱明勇老師在教學中,進行了“質疑教學法”研究。
“質疑數學法”的基本模式
“質疑教學法”以疑問的提出和解決為線索,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設計疑問,學生自學後提出疑問,教師在輔導中圍繞疑問,學生練習時再探疑問。課堂教學模式如下圖:
1、引疑上課開始時,一般不提出一連串令學生厭煩的自學提綱,而是從新、奇、趣的角度,擬定一兩個引人入勝的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問題,或介紹一些有趣的化學史、科學家軼事。教材中不少實驗可以提前做 ,用實驗開路,從實驗中提出問題,一則可起到創設問題情境的作用,二則可解決因未做實驗而帶來的自學中的困難。
2、尋疑課內個人自學,要求把有關教材快讀一遍,再把重點部分細讀一遍,並做到初步掌握知識大意,用筆標出重點和疑難。有時還要完成教師安排的有關實驗和練習。教師在巡視中督促學生自學,進行個別指導和收集疑難問題,在自學的後一段時間,要根據教學目標提問檢查自學情況。
3、質疑鼓勵學生通過自學提出問題和見解。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養成敢說敢問的良好習慣。
4、激疑當遇到學生提不出疑問而出現冷場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沒有提到時,教師應尋機“興波作浪”,主動挑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引發學生於不疑處生疑。
5、選疑麵對學生提出的各種雜亂無章的疑難,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緊扣教材中心的內容,選擇有助於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點問題,按知識的係統加以歸類,作為全班共同思考的問題。使質疑和討論,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至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瑣碎問題可以一帶而過或留待課後解決,以免攪亂學生的思路和教師輔導的係統性。
6、解疑根據自學類型和問題類別,采用相應的解疑輔導方式,如精講、討論等。為使學生自學的知識不是一盤散沙,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方麵的疑難,要重點進行輔導,在輔導中要係統歸納一下,以促進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教材重點、關鍵方麵的有關質疑,更要通過有效的方式加以輔導了。但解疑過程中要根據點撥的原則,組織學生自我解疑,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知答案。所選擇的疑難問題要深淺適宜,應在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當學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時,再給以點撥與啟發。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能力。
7、探疑讓學生在練習題的問題情境中,再次探疑。課堂時間有限,不宜搞單純複述性的初級心理訓練,而應把重點放在高級心理過程,即理解、應用和探究練習上。要充分利用課後習題。也可根據需要補充一些理解性、應用性練習題。至於探究性練習,其內容可以是一題多解、實驗設計,或在一種新的情景中解決有新意的問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類題不要多搞,可由學生自由選做,或在教師指導下討論。
8、評疑對練習中發現的問題,在講評中要進行原因分析。從做題的差錯中,要找出相應的知識缺陷。對其中易混淆和忽視的知識內容,要及時進行比較和強化。上述各類練習,在一個單元的學習完成後,最好以形成性測驗的方式進行。如果借鑒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根據各章節的教學目標雙向細目表編選測驗題,就能較科學地覆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並為“評疑”這一環節的教學評價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
“質疑教學法”的自學和輔導
為了使“質疑教學法”能順利進行,多年來我對學生的自學方法和教師的輔導方法做了探索。如要引導學生卓有成效地自學並善於提出疑問,學生自學必須遵循“適應和探求原理”,即學生要發展自己的能力,一方麵積極地去適應課本、適應教師和適應環境;另一方麵更要積極地去探求:由形式探求內容,由現象探求本質,由結果探求原因,由個別探求一般,由“觸類”探求“旁通”。自學的過程應在適應的基礎上去探求,在探求的過程中形成新的適應,然後又去做新的探求。與上述原理對應的“輔導法”的原理是:“適應和誘導原理”,即教師必須主動地去適應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知識基礎進行輔導,對學生自學中提出的問題和不良學習方法,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