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問題討論”教學法
所謂“單元問題討論”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知識的結構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每章節教材分為一個或幾個單元,把每個單元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學習,然後教師對每個單元以問題為中心,重新加工,組織教材,對教材提出若幹問題,以提綱的形式刻印,發至每人一份,讓學生圍繞提綱自學單元教材,然後分組討論提綱上的問題,教師以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自學討論的情況,使學生對單元提綱上的問題達到全部解決,最後寫出單元小結,進行單元考試,以使學生對本單元教材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並初步掌握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及解題方法的一種教學法。
“單元問題討論”教學法是由商丘師範劉孝書老師實驗並總結的。其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1、單元的劃分:
單元的劃分遵循下列兩個標準:①不打亂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聯係,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要保持相對的完整性;②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確定一個單元的教學量,學生接受能力強的單元,量可以劃得大些、重些;學生接受能力差的單元,量就要劃得少些、輕些,並隨著學生接收能力的不斷提高,每一單元的教學量要相應的不斷增加。初始階段宜采用較小單元教學。
2、單元問題的確定:
教師要在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前提下,大量閱讀教學參考書,對教材提供的材料重新加工、整理、提煉出主要的,帶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從而確定本單元的全部問題,以問題為交叉點,織成一個適應學生認識發展的網,用這個網來覆蓋住本單元的全部教材內容,問題可大可小。在確定問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著,問題不宜太長。單元問題彙集後,刻印發至每人一份。
3、自學。
在學生自學本單元教材之前,教師根據本單元教材的結構特點應用簡短、生動、具體的語言,恰當地引出本單元的課題,其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還要向學生交待本單元的起止,內容提要,教學目的,要求,時間,方法及步驟,以及其它應注意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圍繞單元問題自學本單元的教材內容。
自學單元教材內容,要求學生學懂,因為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懂、會、熟的過程。為了讓學生達到此目標,要求學生在自學教材時做到“兩到一集中”,即:眼到、手到、精力高度集中。引導學生對問題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了看懂,要教育學生弄清知識的發展以及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於學生的自學,不同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要求,如對於書中的定義、概念、定理、例題在自學時提出了下列具體的要求:
對於概念、定義要求三會即會敘述、會判斷、會舉例;教育學生讀數學書也要咬文嚼字,要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在關鍵的字詞下標上圓點,會用正確的語言敘述並舉出符合含義的例子,對別人舉出的例子會根據定義判斷真假。
對於定理、例題,先讓學生弄清它們的題設和結論,不要往下看證法,而是先動腦筋想一想,自己是否會證,該怎樣證,想完後再看書;如果不會證,看書時就要首先弄懂書上的證法,檢查一下自己在什麼地方沒想到,卡住了,或是圖形哪部分沒看清,或是忘了哪部分舊知識,一定要把書上的證題方法學會;如果會證,看看書上的證法和自己的證法有何異同,比比哪種證法簡單,總結一下證這類題的思考方法、解題規律。還要讓學生注意定理、例題的證明過程的層次及書寫規範,既要學會應用知識,又要學會書寫條理,符合要求,同時要求學生在自學教材時,要與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讀書要手腦並用,讀時要動筆,邊看邊練或先看後練或在練中遇到問題再看課本,此時要求學生把本單元內的所有練習題及部分習題在練習本上試作。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始終都要堅持走下講台,巡回輔導,一邊注意掌握和解答學生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一邊做好因材施教。學生們在自學教材時,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的思維不受老師的限製和製約,有思考時間,還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與教材內容相比較,有時動手推導和演算,使手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