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設疑三法
心理學表明,中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是:抽象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思維活動還不能完全擺脫直接經驗的限製。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給學生創造一個設疑的情景。在物理教學中常采用的途徑有:
1利用日常生活經驗設疑
日常生活實際是學生最直接的經驗。組織他們在堂上回味,往往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如講“浮力”時,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出:“縫衣針放到水中即下沉;萬噸巨輪為何能在水上遨遊?”“水中提物”和“空氣中提物”你感覺有何不同?在空氣中稱得500克棉花和500克鐵,兩者哪個受的重力大?這種“以投石激疑”的方法,是以學生的生活情趣為基礎,能不斷激起學生的思維浪花。
2利用物理實驗設疑
教師在教學時根據教材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巧妙設置實驗,力求創設問題的情景。如在“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教師先做紙片、粉筆頭、硬幣同時下落的實驗,發現硬幣下落最快,學生輕而易舉地得出:“重物比輕物落得快”的表象認識。接著做“牛頓管”實驗,再讓學生得到“重物和輕物下落一樣快”的結論。後一結論否定了前一結論,問題在哪裏呢?兩實驗不同在什麼地方?有矛盾就有疑問,有疑問就能激起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之活躍起來了。
3根據教材結構設疑
教學上的“設疑”可根據教材的係統性、從各方麵“設疑”,如在知識點上“設疑”,以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知識的聯係處“設疑”,以溝通知識間的聯係;在思路上“設疑”,以指明學習的思維方向;在應用時“設疑”,以強化已有知識。這樣,巧設疑點,巧布疑陣,就能擊中要害、做到引人入勝,收到預期的目的。
如“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在知識點上“設疑”可落實在電流可產生磁場,利用磁場可否獲得電流,以分析、比較兩類基本的電磁感應現象;在知識聯係處“設疑”可落實在“切割磁力線”與“磁通量變化”兩種現象的區別與內在聯係;在思路上“設疑”可演示教材的幾個實驗,創造設疑情景、進行分析比較、引導學生步步深入,逐步掌握問題的實質,從而總結出產生感生電流的條件;在應用時“設疑”可編製係列性的練習題來強化用“切割磁力線”和“磁通量變化”兩條途徑來判定閉合回路中是否存在感生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