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堂設問六式
1觀察型設問。
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掌握大都是由觀察實驗現象開始,繼而引發出興趣和思考。因此正確、巧妙、及時地設問,不但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嶄新境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積極地思維。
例:觀察鎂條在CO2中燃燒實驗,書寫化學方程式。設置如下問題:
(1)燃燒後產物與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有何不同?(2)根據觀察和判斷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3)鎂在反應中,表現出什麼性質?此反應實質是什麼?
這類設問的特點是抓住重要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2歸納型設問。
化學方程式既然是物質變化規律的反映,那麼書寫是有規律可循的,關鍵在於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眾多的化學方程式中完成從感知到抽象的升華,如有關鐵的性質的反應:
(1)Fe+Cl2—
(2) Fe+S—
(3)Fe+HNO3(過)—
(4)Fe(過)+HNO3(稀)—
(5)Fe+H2SO4(稀)—
(6)FeCl3+Fe—
設問:(1)上述不同反應中,Fe表現出的性質是否相同?(2)為什麼鐵與不同氧化劑Cl2、S、NHO3、H2SO4反應表現性質相同,但卻生成不同產物?有何規律?(3)你所知道的強、弱氧化劑各有哪些?(4)Fe2+和Fe3+之間能否相互轉換?若能,應加何類試劑適宜?
通過設問使學生經過思考找出規律性的性質及差異,從比較分析到抽象歸納的思維過程,逐步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這類設問的特點是既要注意到普遍規律,更要突出特殊性質,點、麵結合。
3誘導型設問。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及反應規律,這就必須經常性地有針對性地安排練習和設問,引導學生逐步提高其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如在學生學習了醇的結構和性質後,必須讓他們掌握官能團的性質及位置與有機反應類型的關係。這時可要求學生設計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由氯乙烷製備乙二醇的最佳過程,並讓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出現許多各式各樣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設計,此時可用設問來澄清思路:
(1)從鹵代烴水解的途徑,應用何種鹵代烴水解可得二元醇?(2)烯烴加成可在相鄰兩碳之間引入鹵原子,氯乙烷能否轉變成烯烴?
通過提問,學生就可以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方法。這類設問的特點是設置問題角度小,層次分明,思路清晰。
4推理型設問。
物質的結構決定了性質,結構與性質之間有必然的聯係。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從物質結構的角度推斷其性質。一般通過一定實驗、計算,將物質的性質、反應規律與化學實驗的計算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學會從已知到未知,鍛煉逆向思維和推理判斷能力,克服片麵思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