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氣勢磅礴、景色壯觀的天然畫卷
當你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駛過四川萬縣,大江兩岸山勢逐漸逼近,剛過了奉節的白帝城,就開始進入聞名中外的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像一幅絢麗多彩的山水畫:兩岸峭壁陡立,猶如刀削斧砍,山峰層疊,直插雲霄;江中布滿礁石,險灘暗布;峽穀幽深,河道曲折,猶如一條曲折的畫廊。古今中外為了描繪這幅氣勢磅礴、景色壯觀的天然畫卷,不知用盡了多少心思、靈感和筆墨,然而沒有一個人能把三峽描繪殆盡。
長江三峽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市縣,全長204公裏,被稱為“川鄂咽喉”,是世界著名的大峽穀之一。
瞿塘峽居三峽最西,位於奉節縣境內,全長約8公裏。峽穀的進口叫夔門,西側峭壁恰似兩扇大門,把浩浩蕩蕩的長江緊緊地束成一股洶湧的急流,造成“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麗景象。峽中湧水若萬馬奔騰,濤聲如雷,號稱“天下雄關”,遊人過之,無不驚心動魄。峽穀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其勢甚為雄險,真是“峰與天半接,舟從地窟行。”
出瞿塘峽,進入秀麗幽深的巫峽。它西起巫山城東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官渡口,全長約40公裏。這裏兩岸群崖環抱,河道曲折,山奇水秀,風光綺麗,居三峽之首,真是“石出疑無路,雲開別有天。”遊人進入其中,莫過於飽覽巫山十二峰。這些連綿不斷的峭峰,有的如雄獅昂首,有的如少女婷立,有的似鳳凰展翅,有的像離弦之箭……這裏不僅以其奇秀吸引著國內外遊客,更以美麗、動人的傳說使他們傾倒。十二峰中的望霞峰,峰間兀立的石柱,仿佛神女挺立,每當山間雲霧繚繞之時,如同神女縹緲,所以望霞峰又叫神女峰。相傳神女是神話中西王母的幼女瑤姬的化身,她羨慕人間生活,悄悄地邀集姊妹12人下凡,來到人間,為人民除害造福。她用雷電劈死蛟龍,不許它再興風作浪;她幫助大禹治水,鑿開三峽,疏通九河,保證農田豐收及船隻航行安全。瑤姬以正直、善良、剛強的性格,贏得了人民的喜愛。當地老百姓特地為她修了一座廟,叫神女廟,她為了不忘老百姓的深情厚意,就化成一座山峰,佇立群峰之巔。她每天迎著朝霞來,送著晚霞歸,日夜看守著巫峽,為過往船隻導航消災,故有“神女導航”之譽。
西陵峽是三峽最東的一個峽,西起秭歸東邊的香溪口,東抵宜昌的南津關。全長70公裏,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穀。這段峽穀,河道迂回,灘多流急,航道險惡。峽內著名的險灘有青灘、泄灘、崆嶺灘。青灘長一裏而落差達8米,航道最窄處隻有30米,最寬處不過60米。過去江船航行時,下水船若離弦飛箭,上水船似爬越天梯,稍有不慎,則有覆舟葬身之難。古人曾說過:“血汗累幹船打壞,要過青灘難上難。”但無論青灘多險,比起崆嶺灘,卻遜色得多。往日民謠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此灘長200多米,航道寬僅20米-30米,其中有塊巨礁縱臥江心,把航道分為南北二槽。航槽內礁石犬牙交錯,急流滾滾,咆哮如雷,浪濤如雪。以往船隻經過這裏,總是把貨卸下來,人也下來,空船過灘,所以稱為“崆嶺灘”。西陵峽包括東西兩段,西段著名的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等。這些懸掛在崖壁上的“牛肝”、“馬肺”,隻不過是因流水對石灰岩的溶蝕作用而產生沉積物,形狀有點像肝、肺罷了,東段包括燈影峽、宜昌峽,其中燈影峽名稱的來曆也有一段傳說。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從西域取經回來,路過此處,在曬經坪把經曬幹以後,乘著月光趕路,他們的身影映在波平如鏡的江麵上、峽穀中。這雖然隻是傳說,但是在江邊的山上,確實有一組怪石,遠遠看去還真像唐僧師徒四人的身影,所以這一段峽穀稱為燈影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