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氣勢磅礴、景色壯觀的天然畫卷(2 / 2)

長江三峽自古聞名,描寫三峽的詩篇太多了,多得難以統計。我國唐代大詩人曾寫下了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長江三峽是怎樣形成的呢?過去曾有過多種解釋,後來經過科學工作者進一步考察、研究,認為這是由於地殼不斷上升,而河流又不斷下切而形成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地質年代裏,長江的源頭並不在青藏高原上,而在巫山附近。由於流水不斷向上侵蝕,長江不斷向西伸延,最後把巫山切通,形成了彎曲的通道。在距今7,000萬年的時候,巫山一帶地殼不斷上升,而東麵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又不斷下沉,水位相差越來越大,下蝕作用越來越強。長江水流達每秒1萬立方米,以每小時幾公裏至幾十公裏的速度衝刷著河床和穀坡,這股強大的水流,就是雕刻三峽壯麗風光的能工巧匠。

長江從重慶到宜昌約500公裏的河段,落差達140多米,蘊藏著極大的水力資源。長江三峽峽窄岸峭,具有建造攔江大壩的優良條件。在不久的將來,當三峽水利樞紐建成之時,裝機容量達1,000多萬千瓦的巨型電站將屹立於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