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珊瑚島的形成
當你乘飛機飛行在煙波浩淼的大洋上空時,有時會看到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島嶼,散布在熱帶海洋中,這就是珊瑚島。
珊瑚島在地形上風貌大致相似:一是海拔低,二是麵積小。許多珊瑚島海拔僅幾米,它們麵積往往以平方米計。根據珊瑚島的發育特點,分為暗灘、暗沙、暗瞧、沙洲和島嶼五個過程。凡是位於水麵以下較深的地方,表麵是廣闊平坦台狀的,稱為暗灘;距離水麵較近的,稱為暗沙;尚隱伏在水中,接近水麵的新生珊瑚礁,稱為暗礁;剛露出水麵,表麵上平鋪著一層細沙的,稱為沙洲;沙洲堆積日久,因地殼上升或海麵下降而露出海麵,成為珊瑚島。珊瑚島的構造類型,主要有岸礁、堡礁和環礁。在大陸或島嶼周圍邊緣地帶形成的珊瑚礁,叫岸礁。離大陸海岸較遠,有狹窄的海水水域同大陸或島嶼隔開,形狀像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堡,叫堡礁。海洋上呈環狀或馬蹄狀的稱為環礁。環礁外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麵是風平浪靜的瀉湖,有水道與外海相通,瀉湖可以作為天然的避風港。
珊瑚島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是在熱帶海洋中,有一種生長在淺海裏的腔腸動物,叫珊瑚蟲,它們日複一日的繁衍,可以逐步發展成很大的群體。珊瑚蟲最好的生活條件是海水平均水溫在25℃-30℃之間,不能低於20℃,深度在60米以內淺海。珊瑚蟲是大自然奇妙的建築師,它可以分泌出大量的石灰質,這樣長年累月堆積的結果,在水麵以下就形成了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珊瑚礁,珊瑚礁最後露出水麵形成珊瑚島。上麵我們提到過,珊瑚蟲生活在淺海,但海洋的深度常常在幾百米、幾千米以上,它不可能在這麼深的海底生活和造礁,那麼那些形狀奇特的環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關於環礁的成因,有許多假說,其中以達爾文的假說最有說服力。1831年-1836年,達爾文正在“貝格爾”號皇家軍艦上作環球旅行,啟迪了他對珊瑚島地質成因的思索,他認為:“最初的珊瑚礁可能環繞火山島周圍的淺水處生長,隨著火山島的逐漸下沉,珊瑚蟲為追求溫暖透光的環境而向海水表層繁殖生長,使珊瑚礁逐漸逐漸積累加厚,當下沉的島嶼完全消失在海麵以下時,就出現了環狀的珊瑚礁。1835年11月17日,他航行到土阿莫土群島,看到一個火山島,在島的周圍是瀉湖,瀉湖的外圍是一列好象城堡似的堡礁。1836年4月12日,他來到東印度洋上的可可島進行考察,斷定這是一個沉沒的火山島。達爾文對自己的假設信心百倍,邀請一些地質學家去島上鑽探。非常遺憾的是,經過深達三、四百米的鑽探,未發現火山基岩。1947年,美國在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前,進行了近800米的鑽探,也未發現火山基岩,直到1952年,美國在埃尼威托克環礁試爆氫彈後,鑽孔達1,287米深度時,終於發現了火山岩基底,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說。
地質學家戴利不同意這種假說,他提出了另外一種假說,叫“冰川控製論”。他認為發生在新生代第四紀的大冰期,使海平麵大幅度下降,前後下降了約100米。冰期過後,海洋溫度上升,珊瑚蟲在適宜的溫度下大量繁殖,並在一些島嶼和大陸邊緣台地上迅速生長起來。隨著海平麵逐漸上升,珊瑚礁也跟著向上發展,環礁和堡礁也在台地邊緣增長起來。當海水淹沒了整個台地,珊瑚礁卻露出了海麵,其中間部分則形成了瀉湖。
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板塊構造學說風靡全球,也為珊瑚礁的成因提供了依據。板塊學說認為:板塊之間的活動地帶存在著一些“熱點”,是火山活動的中心。火山島在熱點生成後,隨著板塊向下俯衝,引起火山島的沉降,環礁逐漸形成。從實際測量中,發現離熱點越近,火山島和珊瑚礁越年輕,離熱點越遠,火山島沉沒在水麵以下越深,珊瑚礁體則越厚。
關於珊瑚島的形成原因,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其他學說。例如,在1974年普爾迪提出了與傳統學說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珊瑚島與珊瑚蟲本身毫無關係,而是早期岩溶作用的結果。看來,珊瑚島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還是一個謎。
我國的南海諸島,大部分是由珊瑚島組成,這裏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熱帶生物資源,而且還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由於海鳥多,礁島上堆滿了鳥糞,有的厚達1米以上,這些鳥糞是含磷很高的天然肥料,成為南海諸島的特產之一。由此可見,珊瑚島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隨著進一步探索和開發,珊瑚島一定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