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傾聽孩子說話
在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中,傾聽孩子表達各自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對彼此的關注和接受,至關重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積極傾聽的態度有助於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擾,疏解孩子的消極情緒;有助於孩子自我表達能力的提高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因此,父母應了解何謂積極傾聽,怎樣才能做到積極傾聽,以便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
一、積極傾聽
(一)何謂積極傾聽
卡爾·羅傑斯(CarlRogers)是當代最有影響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之一,他和馬斯洛被稱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創立了“以患者為中心”(client-centeredtherapy)後稱“以人為中心”的非指導性心理谘詢療法,這一方法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心理谘詢的理論和實踐。其中反映式傾聽(reflectivelistening)也是羅傑斯心理療法中需要關注的一點。反映式傾聽即指在談話中一方試圖理解說話者的感受及他的話語的含義,然後他再用語言把他的理解說出來,並向對方求證。羅傑斯認為,傾聽,尤其是傾聽求助者的情緒問題,是有益於求助者個人成長的。
湯姆斯·高頓(ThomasGordon)在P.E.T.中借用了羅傑斯心理療法中的反映式傾聽和移情(empathy)等心理學概念,隻不過將其改名為積極傾聽,並將其應用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情境中。積極傾聽的基本理念是:父母在傾聽孩子的意見時,要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然後用自己的話表達,向對方求證,傾聽者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及勸告等。積極傾聽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感受要能移情式理解,並要對其表示關注與接受。P.E.T.認為,積極傾聽能促進親子關係,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消除孩子的精神困擾,有助於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快樂健康,有責任感的人。
積極傾聽,它讓溝通雙方都能自由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二)積極傾聽為什麼有效
積極傾聽是親子間交流與表達接受的一種有效方式,因而積極傾聽也被稱為有效傾聽。心理學研究證明,父母或其他成人經常對孩子做出什麼樣的評價,孩子就會受到這種評價的暗示,逐漸成為父母所評價的那種人。父母接受的語言能使孩子產生一種獲得愛的內在感受,無論他們說什麼和怎麼想,都可以被接受。一個人感到自己被他人所接受,才有可能使身心得到健康地成長與發展。
當然,父母覺得接受了孩子是一回事,而這種接受要能被孩子感受到則是另一回事。因為父母的接受被孩子感受到,才有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這就需要父母通過相應的技巧來表達對孩子的接受。這些技巧既包括語言交流,也包括非語言交流。積極傾聽則是一種良好的語言交流,能使孩子發生建設性的改變。心理學研究認為,以某種建設性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會使孩子感到心情愉快,從而把心裏話講出來,促使其產生某種價值感或自尊感,降低他們以前感受到的威脅或恐懼,促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長和改變。
(三)積極傾聽的心理功能
總的來說,積極傾聽具有以下心理功能:
1.促進精神宣泄
當人們能公開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他們才可以把令人煩惱的感受釋放出來。積極傾聽可以促進這種精神宣泄,而且,孩子一旦把一些負麵感受表述出來,這些感受就會很快消失。父母通過運用積極傾聽技巧,可以幫助孩子準確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更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
2.使孩子不太害怕消極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產生各種感受,其中很多感受是消極的,令人不愉快的。當父母通過積極傾聽接受了孩子的消極感受,也就幫助了孩子學會接受這些感受,使他從父母的反應中了解到這些感受有其好的方麵。
3.促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們遇到問題,如果把它們說出來,要比隻在心裏想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積極傾聽能促進交談,就有助於談話者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父母通過積極傾聽對孩子遇到的問題做出反應時,孩子也開始對他的問題進行自行診斷和分析,從而為解決這些問題負起責任。積極傾聽有助於孩子重新思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孩子從而變得更為獨立,自我負責,自我指導。
4.改善親子關係
當一個人積極傾聽他人時,他會開始理解說話者,產生感同身受的體驗,而一個人被理解,就會感到溫暖,兒童尤其如此。父母對孩子采取積極的傾聽,會使孩子感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此外,當父母首先傾聽孩子的意見,孩子也會聽父母的話。積極傾聽會使孩子形成傾聽父母意見的好習慣。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溫情,又能傾聽父母的感受,而父母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孩子,這無疑有利於改善親子關係。
二、積極傾聽幫助我們更好地和孩子溝通
如前所述,積極傾聽能使父母更有效地幫助孩子,能增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在談到使用積極傾聽之前,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對其父母叫喊道:“你們大人都是壞人,我討厭你們。”那麼父母對孩子這種驚人之語會有什麼反應呢?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行為有以下八種類型的反應:
一是命令
這種父母會給孩子一個指示、命令,規定孩子該怎麼做。
“不準用這種語氣跟我說話!”
二是恐嚇
這種父母警告孩子,如果敢做某事的話,將會招致什麼後果。
“你再說這種話,就給我滾出去!”
三是教誨
此類父母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你不該這個樣子啊,你要尊敬長輩!”
四是建議
此類父母喜歡為孩子提供建議或忠告,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建議你去和老師談一下這個問題!”
五是責備
這種父母喜歡否定孩子的想法。
“你這是幼稚的想法,完全錯了!”
六是嘲笑
此類父母總是喜歡用譏諷的口吻來嘲笑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愚蠢。
“你的行為可真像個白癡!”
七是分析
此類父母往往以心理分析師自居,總是愛分析孩子行為的動機。
“那是因為你的成績不好,才會不喜歡去上學。”
八是回避問題
此類父母試圖把問題引開,並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再為問題煩惱。
“算了,不要再想了,我們談點高興的事吧!”
如果行為反應符合以上八種類型,這是相當典型的父母。其實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往往至少傳達了一種以上的含意。例如,孩子抱怨說好朋友不和她玩了,建議型的父母可能會回答:“我建議你對她好點,也許她就願意和你玩了!”這時,父母是出於好意,希望能幫助孩子。可這句話在孩子看來,可能會有以下的含意:
“你無法認同我的感受,所以,你想我改變自己。”
“你不相信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你認為這是我的錯。”
“你認為我做錯了一些事。”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其實就是代表了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孩子能敏感地感覺出他在父母眼中的模樣。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的言語是決定親子關係良好與否的最主要原因。話說對了,對孩子有益,說錯了,對孩子可能有害。在P.E.T.中,會有專門的培訓課程來培訓父母盡量避免這八種談話方式,因為它們沒有好的效果,反而會導致孩子保持緘默,缺乏自信,產生罪惡感,采取自衛姿態等。
既然這八種類型的反應對待孩子的教育並無好的效果,那麼父母應采取什麼樣的談話方式,才真正有效且有益於親子關係及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