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怎樣傾聽孩子說話(2 / 3)

當孩子和父母在溝通時,父母若能以開放的心態,鼓勵孩子多說話,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感覺,而不加入自己的任何想法、判斷和感受等,就是所謂的積極傾聽法。

案例1

有這樣一個場景:

一天放學回來,7歲的小朋友小強和他媽媽有以下一段對話。

第一種情形:

小強:媽媽,我再也不想和軍軍一起玩了。他玩的遊戲,我不喜歡。

媽媽:那你為什麼不去試著去玩下他喜歡的遊戲呢?也許會不錯的啊。你要學會和小朋友相處啊!(建議)

小強:我不喜歡他玩的遊戲,我就是不想和他玩了。

媽媽:那你如果真的這樣想的話,那找別的小朋友玩好了。(提供解決方法)

小強:可是我除他之外,沒有別的小朋友和我玩了。

媽媽:寶貝,你肯定是有些累了,才會覺得心情不好,不想和軍軍玩。明天你就不這樣想了。(分析)

小強:我一點也不累,明天我也不覺得好受些。你就是不明白我有多討厭他。

媽媽:不許這樣說話!如果我再聽到你這樣評價朋友,你就完了……(命令)

第二種情形,即用積極傾聽幫助小強的情形:

小強:軍軍今天不和我玩了。他不和我一起玩我喜歡玩的遊戲了。

媽媽:你在氣軍軍吧。

小強:是的。我再也不和他玩了。我要和他絕交。

媽媽:你氣得再也不想見他了。

小強:一點也不錯。不過,如果我和他絕交的話,就沒有人和我玩了。

媽媽:你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小強:是的啊。我想我要用其他的方式和軍軍相處了,不過,現在要我不生他的氣,真的是件很難的事哦。

媽媽:你是想和他繼續做好朋友的。但是,要你不生他的氣,也是很難的。

小強:以前我不會生他的氣的。因為他一直都做我喜歡的事。現在,他再也不肯聽我的了。

媽媽:軍軍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

小強:對啊!他不是以前的乖寶寶了。他變得比較好玩。

媽媽:你其實比較喜歡軍軍現在的樣子。

小強:是啊。可是我一下子改不過來愛指揮他的習慣。如果我偶爾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我們不會常常吵架了,你覺得是這樣嗎?

媽媽:你在想如果你有時肯讓軍軍的話,也許會有用。

小強:是啊,也許會有用的。我下回就試試看。

我們現在將以上兩種情形對比下:在第一種情景中,母親用了八種典型的談話方式,她把孩子的問題放在自己身上,小強拒絕母親提供的任何建議,他的挫折感和怒氣似乎很難從心中抹去,問題還是沒得到解決,而小強也沒能因此成長。而在第二種情景中,母親自始至終都采用積極傾聽,她讓孩子嚐試自己去解決問題,承擔起自己解決問題的責任。所以小強漸漸地怒氣全消,開始自己解決問題,並重新反省自己,他最後找到了解決方法,同時,也成長了許多。

案例2

早晨即將去上學的女兒和父親有如下一次溝通:

女兒:我希望我能像婷婷那樣得一次感冒就好了。她多幸運啊!她可以不用去上學了,可我卻不能不去。

父親:你真的想待在家裏不去上學嗎?

孩子:是啊。我不喜歡每天上學——一天又一天的,煩死了。

父親:你真的討厭上學了嗎?

孩子:有時候我隻是不喜歡上學。

父親:那可不全是不喜歡上學啊。有時候你真的不喜歡學校嗎?

孩子:是的,我討厭做家庭作業,我不喜歡那些課,也不喜歡老師。

父親:你不喜歡學校的一切嗎?

孩子:我不是討厭所有的老師——隻有其中的兩個。有一個我簡直受不了。她最壞了。

父親:你特別討厭一個老師,對嗎?

孩子:就是那個女老師,我一見到她就煩。我在她的班上有一年了。

父親:你和她的矛盾有很長時間了。

孩子:是的。我不知道我怎麼忍受下去。你知道她都在幹什麼了啊!每天我們都要上很長時間的課——她站在那裏就這樣子微笑著,告訴我們一個負責任的學校應該怎麼樣做事。她把這些東西都照本宣科地告訴你,就是讓你在她班上得個優,真讓人煩。

父親:你肯定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吧?

孩子:是啊。她那樣做讓我根本不可能得優,除非你是個天才或是老師寵愛的學生。

父親:你還沒開始就覺得已經失敗了,因為你認為你根本不能得到優。

孩子:是的。我不想成為這些老師寵愛的學生——其他孩子也不喜歡她們,我已經不太喜歡那樣的孩子了。我覺得也沒有多少女生像我這樣的。(哭泣)

父親:你覺得你不大受歡迎,這使你很傷心。

這段對話表明,父親的反饋並沒有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隻是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進行傾聽,表示理解,因此,他說每一句話都是以“你”開頭,也沒有設置任何交流的障礙。通過積極傾聽,他表達了對孩子內心感受的理解和移情,但又使孩子為自行解決問題負責。因此,父母有時並不需要給孩子任何具體的指導,隻要你積極傾聽,使用接受的語言來理解他,孩子就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

三、正確地使用積極傾聽

當父母有意識地對孩子使用積極傾聽法時,就是良好的親子溝通開始。但這並不等於必須到孩子有非常嚴重的問題時,才使用積極傾聽。相反,隻要孩子有向父母傾訴他所遇到的麻煩的意願時,不管是多小的事,都可以用到積極傾聽。但是在使用積極傾聽之前,父母必須認清問題的歸屬。因為隻有當問題屬於孩子時,父母用積極傾聽才會是最恰當、最有效的。而且父母必須相信孩子有為自己解決問題的潛能,而不把孩子的問題據為己有,當作自己的問題。事實上,有時孩子的問題隻是一時的情緒問題,他所需要的隻是一雙同情的耳朵或一個“共鳴盤”,而積極傾聽正為孩子提供了這種發泄情緒的機會。

案例3

小強被媽媽的熨鬥燙了一下,很痛。於是有了以下一段對話。

小強:媽媽,我燙到手了,好痛,好痛啊!(大哭)

媽媽:嗯,你一定很痛吧!

小強:是啊,你看燙得好嚴重哦!

媽媽:是啊。真的燙得好嚴重,好痛哦!

小強:現在要塗些藥可能會好些。(不哭了)

媽媽:好的,我們先用冷水把手指衝下,然後再塗下藥膏。

在這一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媽媽避免說“沒這麼嚴重了”、“等下就好了”或“你沒有燙得這麼嚴重啊”之類的話。這位媽媽用積極傾聽的方法向小強表達了她的一些重要態度: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痛苦的事,他有權有自己的反應和感受,我不想拒絕他的感受,因為對他而言,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我可以接受他的所有感受。其實一般孩子有問題哭鬧時,他們最想的是讓父母能接受並認同他們的感受。當父母做到這點時,他們自然就會停止哭鬧了。

其實,父母要明白積極傾聽的意義,並注意避免出現上述八種典型反應,並不困難。可是如何運用好,卻不是件容易事。就像人們在學習新技能時,都可能會犯些錯誤一樣,父母在學習如何積極傾聽時,也容易犯些錯誤。這些常見的錯誤主要有:

(一)想通過積極傾聽來操縱孩子

有些父母使用積極傾聽的目的是操縱孩子,讓孩子一切聽他們的。

案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