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麵一段對話:
小強:唉,我今天有兩門課不及格,一門是數學,一門是化學。
媽媽:你很難過。(神情冷漠)
小強:我當然難過了。
媽媽:你很失望。(冷漠)
小強:豈止是失望啊!如果再這樣,我就很難畢業了。
媽媽:你早知道這樣,當初為什麼不勤奮點呢?現在亡羊補牢是不是有些晚呢?(在表達自己的意願)
小強:你的意思是要我加把勁,用功讀書?(聽出他媽媽的意思)
媽媽:是啊,現在用功還來得及啊,對吧?(說出她自己的解決方法)
小強:念那堆垃圾?我才不想呢?
很明顯,小強媽媽試圖以積極傾聽的名義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小強身上,希望他能采取用功讀書的緊急策略。而小強覺察到了這點,就武裝自己,不買媽媽的賬。當父母試圖引導孩子的做法時,這其實表示了父母對孩子行為或感受的不接受。不要低估孩子,孩子是能敏感地感覺到這點的,從而他會抵抗。積極傾聽不是父母用來操縱孩子的間接手段,它的前提永遠是真誠地接受。
(二)積極傾聽並非是鸚鵡學舌
有些父母會認為積極傾聽就是反映孩子所陳述的事實,就是把孩子說過的內容再說一遍。其實積極傾聽並非如此簡單,它反映的是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說的話隻是他表達感受的工具,話語並不等於感受。父母需要加以分析,才能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來看以下兩個例子:
(1)小強:爸爸,你看,我用新材料做好了一架飛機。
A爸爸:你用新材料做好了一架飛機。(重複信息)
B爸爸:你很自豪,因為你自己用新材料做好了一架飛機。(反映孩子的感受)
(2)前段時間我畫畫學得挺好的,可現在卻很糟糕,怎麼也畫不好。再努力有什麼用啊!
A媽媽:你現在畫畫沒有以前好了,不管怎麼努力也沒用。(重複信息)
B媽媽:你現在感覺到很氣餒,所以想放棄了。(反映孩子的感受)
我們可以看出,在兩段對話中,A爸爸和A媽媽的反應是重複孩子的話而已,而沒把孩子的內心感受反映出來。B爸爸和B媽媽則是從孩子的語言中感受到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準確地把握住孩子的內在感受。
(三)使用積極傾聽的時機不當
積極傾聽的使用也是需要適當時機的。否則,時機不當,可能會有反效果。有時即使父母願意耐心地傾聽,但孩子未必想談他們的感受。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想暫時地隱瞞自己的感受,或他們覺得不是袒露自己感受的時機。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想保留自己感受的權利,不要強迫孩子非要把話說出來。
有時父母利用積極傾聽讓孩子打開話匣子後,卻沒有時間聽完孩子的感受。這種情況可能會損害親子關係。因為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夠關心他,才不願聽完。如果父母沒有時間聽完孩子的所有可能的感受,就不要輕易使用積極傾聽。
如果孩子想要一些明確、直接的答案,他們並不想宣泄心中的感受,如果你仍采用積極傾聽,會讓孩子覺得莫明其妙。如:
孩子:爸爸,你和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啊?
爸爸:你很想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回來嗎?
如果孩子已經說完了感受,而父母還是窮追不舍,這會讓孩子感到不安。聰明的父母永遠懂得適可而止。積極傾聽隻是幫孩子說出感受,而解決問題則是他們需要去麵對的。
四、如何熟練地使用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是一種人際溝通的技巧,它是能夠通過用心地練習而熟練掌握的。積極傾聽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注意身體語言
幼兒園的老師跟小朋友講話的第一個動作是蹲下或彎腰,眼睛是平視的。身體語言就是我們說的非語言,身體表達的語言常比我們嘴巴說的語言更真切。比如,請朋友來家裏吃飯,飯畢,主人對朋友說:“我們今天沒有什麼菜,粗菜淡飯,吃得習慣嗎?”朋友皺著眉頭說:“不錯,不錯!”這時,我們是相信他的眉頭表現,還是相信他嘴巴說的不錯?答案不言而喻。有些父母在管教子女時蹺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卻對孩子說“你給我站好,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父母這時就表現出不太好的身體語言。如果你跟一個人談話時,他卻兩手一交腿一蹺往沙發椅背上一靠,眼神東飄西晃,很明顯,此時跟他談話是白費唇舌,他對談話沒有興趣。而當他眼神不斷注視著你,兩眼平視,點頭微笑,上身不時往前傾,你就會意識到這個人對你的問題有興趣,這個人關心你。所以身體語言是最能反映人的內在想法的,成人能感覺到,孩子也不例外。
(二)重複孩子的話
重複孩子的話就像一麵鏡子,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最後結尾要用疑問句,問號結束。有個小朋友跑來跟媽媽告狀:“媽媽,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實是哥哥剛剛欺侮了他。這樣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讓他聽聽自己的聲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語言還不是那麼好,而這是一個幫助他創造力發揮的方式,不妨多用;剛開始一定不習慣,好像鸚鵡學舌一樣,隻要配合其他技巧,定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用你理解的意思,改述孩子的話語
孩子說“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那你是跟同學吵架,還是誰對你不好呢?”媽媽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去猜測並重述孩子的話語一遍,因為孩子在認知語言方麵難免不是很準確。曾經有個孩子對媽媽說:“媽媽,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媽媽聽了很緊張,跟他要了全班同學的電話且跑到學校去跟班上同學說:“你們不要不理他,他好難過。”結果才搞清楚是班上做實驗,由於意見不同,孩子心裏受挫,回家後情緒化地說,“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小事一樁被媽媽這麼攪和,真的全班同學都不理他了。
其實,父母可以用讓孩子舉例子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如孩子說,“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那媽媽可以說,“你可不可以把經過的情形告訴我?我不清楚,能不能舉個例子告訴我,能不能講更清楚一點”。父母讓孩子舉例子,他就可以回頭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說故事一樣說出來。這不僅有發展孩子認知語言的功能,還可以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四)引導
如果引導孩子說得越多,就表明孩子對父母越信任。這可以采用“嗯嗯”,“我了解”,“然後呢……”等引導孩子多說的用語。
(五)摘要
把孩子說的大意摘要出來。有時候,孩子的話說得非常多,但卻不知自己在講些什麼。這時,父母要幫他做整理,用3~5句話將孩子講的話整理出來,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之一。
練習
一、以下是小孩說出的言語,你作為父親/母親,會如何使用積極傾聽來反映出孩子的真正感受呢?
1.孩子:(大哭)明明搶走了我的小汽車。
媽媽:
孩子:對啊。
2.孩子:去海南度假後,就沒有同學跟我玩了。我真不知道這還有什麼好玩的。
媽媽:
孩子:對啊!
3.孩子:我們新來的老師好討厭。我一點都不喜歡她。
媽媽:
孩子:一點也不錯。
孩子:爸爸,你猜對了,我加入了校足球隊!
爸爸:
孩子:是啊!
二、明明,今年八歲了,是個可愛的小朋友。但是有一個問題讓他的父母很煩惱,那就是明明到了睡覺時間,卻總是不願意上床睡覺。如果您是明明的父母,您會如何使用積極傾聽技術和他好好聊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