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如何去說(1 / 3)

如何去說

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應學會使用積極傾聽去促使孩子表達出自己的內在感受。而當父母有問題時,他們應該如何適當地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呢?這就涉及父母向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技巧——我-信息。

一、我的感受你也要明了:我-信息

人格健康的標誌之一就是自我表露是否適度。而且當溝通中一方能主動地表露自己,另一方也同樣會表露自己。這有利於獲得健康的人際關係,從而也有利於人格的健康成長。在P.E.T.中,當父母被孩子問題所困擾時,應向孩子發出以“我……”開頭的信息即我-信息,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其實,我-信息就是父母情緒感受的自我表露。當父母把自己的感受誠實地向孩子表露出來,而不是用責備的方式表達時,孩子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能促進其行為發生變化。再者,自我表露是相互的,當父母用我-信息表露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表示真實感受。這有利於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此外,當父母發出我-信息,把自己不快的真實感受以一種不傷害孩子的方式表達出來時,這種自我表露也是有益於發展健康人格的。

(一)何謂我-信息

我-信息是指在溝通時,針對孩子為自己製造的問題,父母隻表達出他所覺知到的感受,而不發送“解決式”或“貶抑式”的信息。父母不做任何批評,責備,使用我-信息等於告訴孩子,你把責任留給他去負擔,並信賴他能對當前的情勢作建設性的處理,並信賴他會尊重你的需要,同時也給他改善行為的機會。

說到我-信息,我們首先要了解你“信息”。所謂你-信息是指,父母在回應孩子的問題時,以“你”(孩子)為主體,例如,“你總是這樣愛理不理的態度,真令人氣憤。”這樣的回應包含著指責、批評甚至威脅的意思。孩子聽到這些回應後,往往會反感,從而築起一道心理上的防禦之牆,甚至有時會進行反擊。其實,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指責隻會惡化親子關係,對事情於事無補,也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

我-信息則以“我……”開始,強調自己的感受,避免使用令孩子感到被指責的情感詞彙,多用一些不含指責的情感詞語,處處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緊張與憂慮。如,當父母見到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許多父母的基本感受是害怕和擔心,怕孩子會一不留神便跌倒在地,身體受傷。但多數情況下,父母會用指責的方式響應:“你怎麼這樣頑皮,跳來跳去,會跳壞沙發的,快些下來。”這樣的結果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隻在乎物質的損壞。但如果用我-信息來表達:“我很擔心,你跳來跳去會容易跌下來受傷,你不如幫助我收拾一下沙發,使它變得整潔些,好嗎?”這樣,不僅讓孩子明白父母是為他設想,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執行過程,他會對自己的付出(努力的收拾)是否會被其他人破壞表示關注,以後也不會輕易再做出這種行為了。

(二)我-信息的心理功能

我-信息主要有以下兩點心理功能:

1.有助於解決問題

我-信息可以讓孩子減少防範之心,因為父母坦率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父母所造成的影響,比起暗示孩子的行為不對,少了許多恐嚇意味,這自然不易引起孩子的抗拒,這更有利於解決問題。此外,我-信息把父母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但補救措施則需要孩子自己去設想、實施,這也能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助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我-信息是父母向子女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往往會使孩子對父母表達真實的感受。在兩人相處的情境中,誠實和坦白能助長人際關係互動中的親密關係。當孩子了解了父母的真實感受後,也會傾向於傾訴他們的真實感受。其實,在兩人相處的情境中,如果一方傳送“我……”的信息,對方也會發出“我……”信息予以回應。當親子雙方都彼此坦誠相對,互相理解時,親密的親子關係自然也就建立起來了。

二、如何發出有效的我-信息

(一)使用我-信息的時機

親子溝通中,問題常常不單純地屬於孩子,問題也有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當父母意識到自己的內心對孩子有“無法接受”的感覺,或者覺得自己被孩子所惱,或為了不喜歡孩子的某種行為而變得緊張或有不舒服之感時,這都意味著孩子為父母製造了問題,而這時就是使用我-信息的最好時機。比如:

(1)你和好朋友正在打電話,孩子卻過來搶你的電話,打斷了你們的交談。

(2)孩子把你剛打掃好的客廳弄得一團糟。

(3)孩子要求你再講一篇童話故事,一篇又一篇,沒完沒了。

當父母們遇到這些情況時,一般都會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自己,讓自己覺得很煩。這些就是父母有問題的情境。父母在此種情況下一般會有以下四種反應:

(1)命令、指揮

“你快把客廳收拾幹淨。”

(2)警告、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