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如何去說(2 / 3)

“如果你還要打斷媽媽和阿姨的談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3)勸告,訓誡

“別人在講話的時候,不可以去打攪他的。”

(4)提供建議與解決方法

“你為什麼不去外麵玩呢?”

這些談話方式看似沒有問題,但父母其實在有意無意中告訴了孩子,已替他想到了問題解決方法,他要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這讓孩子置身事外,沒有一點參與感,同時也會讓他覺得父母的需求比他的需求更為重要,他應該不顧自己的需求而要遵照父母的想法去做。

即便當父母明白這些,但在麵對孩子時,卻自然而然地去命令,恐嚇,建議,勸告他們。當父母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感,從不考慮父母的感受時,其實是他們自己剝奪了孩子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的機會,時間一長,孩子根本無法學會如何去體諒父母,如何負起責任。

(二)貶損信息給孩子帶來的不利影響

當父母覺得孩子妨礙他的需要滿足時,一般向孩子傳達責備、判斷、揶揄、批評、羞辱等“貶損信息”,大約可分為以下四種:

(1)判斷、批評

“你做事都不用大腦的。”

(2)嘲笑、羞辱

“你真讓媽媽覺得丟臉。”

(3)解釋、分析

“我在這工作,你就偏要在這裏玩,想讓我注意到你吧!”

(4)教誨

“好孩子是不會做這樣的事的。”

以上的說話都屬於“貶損信息”,即用責備的語氣對孩子說話。長期對孩子使用貶損信息會讓孩子覺得自我不夠優秀,無能,難以接受。這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成人後的性格。對孩子妨礙自己的行為,除了貶損信息外,我們還能用其他有效的方式來和孩子好好溝通嗎?

(三)促進孩子成長的我-信息

當父母隻是告訴孩子,他不可接受的行為帶給父母的感受是什麼的時候,這時的信息就是我-信息了。假設家裏來了一位客人,他把腳踩在新椅子的橫檔上,一般情況下,作為主人,你一定不會對他說,“立刻把腳放下來”或“你不應該把腳踩在我的新椅子上”。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你恐怕就會立刻說出諸如此類的話。為什麼對朋友與對孩子同一行為的反應差別這麼大呢?這是因為你覺得應該給朋友麵子,要尊重他。並且也相信,隻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朋友就可以了,你相信對方會有適當的反應,並能尊重你的感受。你可能會對朋友這樣說:“我有些擔心我的新椅子會被你的腳踩髒了。”或“說這些話真是有些讓人為難,可是這椅子是最近才買的,我希望它們不會被弄髒。”這些話都沒有“提供解決方法”,我們一般也是用這種方式和朋友進行溝通。

案例1

讓我們來看個具體的情境:

辛苦工作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中,坐在沙發上,想好好先休息一下。但是他的孩子一天沒見到父親,賴在他身上,要父親陪他玩。這時,父親可能會對著孩子說:

“你好煩哦!”

父親也可能會對孩子說:

“我累了。”

“我不想玩。”

或“我想要休息下”。

如果父親能選擇第一種表達,對孩子說,“你好煩哦!”,那就是選擇發出“你-信息”,這就顯得不太高明。而如果選了第二種表達,對孩子說,“我累了”、“我不想玩”,或“我想要休息下”。此時,準確表達的訊號就是發出我-信息了。這樣的信息才能表達父親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需把矛頭指向孩子。

從孩子的視角來看,第一種信息“你好煩”,在孩子聽來是否定他,通常表示他應該如何行事,或他很壞的意思。而第二種信息則表達了父親累了的感受。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我-信息發出的一定應是父母最真實的感受。這樣才會有效的。

案例2

婷婷和媽媽約好,和好朋友看完電影後,十一點之前一定回到家。可是她直到十二點才回家。婷婷走進門時,母女出現了以下對話:

媽媽:我正在生你的氣呢。

婷婷:我知道我回來晚了。

媽媽:為了等你我不能去睡,真是讓我覺得心煩。

婷婷:你為什麼不去睡呢?我希望你睡了,而且也不要擔心我。

媽媽:我怎麼可能睡得著啊。我非常生氣,又擔心得要命,怕你出了什麼意外。

此時,媽媽真實的感受真的是生氣嗎?其實更多的是擔心以及看到女兒安全回來後的開心。我-信息要傳遞的應是父母最真實的感受。在這種情境下,媽媽與婷婷之間應展開以下較為合理的對話。

媽媽:婷婷,謝天謝地!你總算安全到家了。看到你我好高興啊,就像一塊心頭的石頭總算落地了。我真擔心你出了什麼意外。

婷婷:我不知道你這麼擔心我。不過你現在可以放心了吧,對嗎?

這樣的對話才真實地表達了各自的感受,也才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