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父親下班回家後想看報紙,放鬆一下緊張的情緒,孩子卻爬到他的腿上,把報紙弄破。
父親說:“你坐在我的腿上,我沒法看報紙。我現在很累了,想休息一會兒,所以現在不想和你玩。”
母親正在使用吸塵器,孩子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插頭拔掉。母親這時候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便說道:
“寶寶,我現在很忙。如果這時還要不斷地停下來把插頭插好,那會減慢媽媽的工作速度的。媽媽現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我實在是沒有心思和你玩。”
在這些事例中,父母對孩子發出的言語信息都沒有責備、羞辱的意味,同時也沒有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法。成人往往低估了孩子為他人著想的意願。其實隻要大人坦誠地說出他們的真實感受,會引起孩子的反應與責任感的。
(四)如何向幼兒發出我-信息
如果孩子才一兩歲,聽不懂我們所說的話,那我們如何向他們傳達我-信息呢?其實許多父母都低估了幼兒理解我-信息的能力。一兩歲的孩子多半能聽懂一些簡單的信息。“我不喜歡那樣”、“媽媽不想玩”、“這不是給寶寶玩的”等。而且,幼兒也能理解非言語信息。因此,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動作、表情來傳遞信息。如:
1.小寶動來動去,害得媽媽沒法幫他穿好衣服。這時媽媽要很溫和但很堅定地要他不再亂動,並繼續幫他穿衣。(傳遞的信息:你再亂動的話,我就無法幫你穿好衣服。)
2.媽媽要趕時間,果果卻拖拖拉拉,媽媽就推著他的背,堅定溫和地把他帶到車上。(信息:我正在趕時間,所以希望你立刻上車。)
3.爸爸抱著小勇逛超市,小勇用腳踢爸爸的肚子。爸爸馬上把他放下來。(信息:你踢我的肚子,我就不抱你。)
幼兒大多會理解上述的行為信息。這些信息告訴孩子父母的需求,但沒有指責孩子不乖的意思。
三、我-信息所麵臨的問題
當父母使用我-信息時,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同樣是需要技巧的。
(一)“充耳不聞”
父母在初次運用我-信息時,孩子往往會故意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因為沒人喜歡知道自己的行為妨礙了他人的需求,所以他們有時寧願裝作“沒聽見”父母的感受。當出現這種情形時,父母可以發送第二個我-信息。第二個我-信息可以聲音大些,情感強烈些。這相當於在第二個信息中告訴孩子“我是認真的”。
(二)“掉頭離開”
也有的孩子聽了父母的我-信息後,會轉身離開。仿佛說,“那又怎麼樣”。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傳送強有力的第二個信息。也許會有用,或可以對孩子說:“我正在告訴你我的感受啊。這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喜歡別人忽視我的感受,更不能忍受你這樣掉頭就走。你這樣,我是很難過的。”一般孩子聽到這個信息,會回來,或引起他的注意力。
(三)以我-信息回應
有的孩子收到父母的我-信息時,不一定會馬上改變行為,他可能是以“我……”的信息回應父母,讓父母聽聽他的感受。
案例4
有這樣的情景:
媽媽:你放學回來後,就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我看了心裏就有氣。我一想到我花了半天的工夫才收拾好的,就覺得難過。
孩子:我認為你太在意房子的整潔與否。
如果您是這位母親,是否會覺得憤怒呢?會為自己辯駁:“我才沒過分愛幹淨呢。”其實如果想要有效地處理這個情況,就可以用到積極傾聽。因為母親的我-信息引發了孩子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母親要表現出諒解與接受。
媽媽:你覺得我的要求太高了,太愛幹淨?
孩子:是呀!
媽媽:嗯。也許我真的有些如此。我會再仔細想一想,不過在我改變之前,我看到辛苦整理幹淨的客廳被弄得一團糟,當然心情會不好的。
當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之後,往往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因為孩子所需要的就是父母理解他的感受,然後他就會對父母的感受作建設性的反應。
練習
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需要通過多多練習才能獲得的技巧。我們列出以下五個情景,麵對孩子的行為,你會如何運用我-信息進行正向的溝通呢?
1.孩子一身髒髒臭臭地走到飯桌前。這時母親會怎麼和他溝通呢?
2.父親和母親想要商量一下他們之間的私事,孩子老在一邊打岔,讓他們無法交談。這時父親會怎麼和他溝通呢?
3.孩子一再懇求母親帶他去看電影,可是卻一連幾天都不整理自己的臥室。這時母親會怎麼和孩子溝通呢?
4.孩子把音響的聲音開得很大,吵到隔壁的父母無法入睡。這時父親會怎麼和孩子溝通呢?
5.女兒和母親約定了去買文具的時間,但是女兒卻忘記了這回事。這時母親會如何和女兒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