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到成年,個體要經曆一個又一個的“自我認識、探索教育與職業的關係、職業規劃”的循環反複過程,使其在成年以前就能形成比較成熟的職業觀、世界觀,具備較好的知識基礎和職業技能,擁有相當的職業規劃理論和實踐能力,具備實施職業規劃的技能。
三、生涯規劃
所謂生涯規劃就是指對自己未來的生涯發展進行計劃,也就是針對自己的人格特質、興趣、能力等,找到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一條發展路徑。
(一)生涯規劃的基本要素
生涯規劃有五大基本要素,即知己、知彼、抉擇、目標、行動。
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個性,以及父母、學校與社會對個人產生的影響等。
知彼就是要探索外部世界,包括行業職業的特性、任職要求、就業渠道、工作內容、職業前景、工資待遇等。
抉擇包括抉擇技巧、抉擇風格,以及抉擇可能麵臨的衝突、可利用的資源和可能的障礙。
抉擇之後就是確定目標,然後采取行動。
知己知彼是進行決策、確定目標和采取行動的基礎和前提。
1989年,斯溫(Swain)結合生涯規劃的有關研究,提出了生涯規劃的模式。
在該模式中,我們可以發現,個體生涯目標的確定主要由三大因素決定,即個體自身因素、個體與環境的關係、教育與職業的資訊。
個體自身的因素包括:興趣與需求、能力與性向、價值觀等;
個體與環境的關係包括:家庭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助力或阻力因素等;
教育與職業的資訊包括:個體通過參觀訪問、文獻資料、演講座談所獲得的有關教育、訓練以及有關職業的信息等。
這三大因素是生涯發展與規劃的重點,個體對這三個方麵的認識不同,就會做出不同的生涯規劃,選擇不同的生涯發展目標。因此,父母在幫助孩子做生涯規劃時,必須清楚地了解孩子這三個方麵的因素,才能合理地指導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才能了解和確定孩子長大以後要做什麼。
(二)生涯規劃的基本原則
父母在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是發展性原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生涯發展目標和任務;個體的生理、心理、能力、興趣、個性、價值觀等也是在不斷發展,逐步成熟和完善,因此,父母在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時,應遵循發展性原則,循序漸進,應給予孩子適時、適當的啟蒙和指導,如果拔苗助長,隨意超越,那隻能適得其反。
第二是整體性原則:個體的生涯發展受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包括個體自身因素、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教育與職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父母在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時,需要遵循整體性原則,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做出既符合孩子特征,能滿足孩子和家庭需要,又能滿足社會乃至國家發展需要的抉擇。
第三是個體性原則:盡管每個個體與同一生涯階段的其他人有著相似的生涯發展任務,但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立的人格,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性,也就有著與眾不同的生涯發展路徑。因此,在進行生涯規劃時,必須考慮到個體的獨特性。也正因為如此,父母在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時,必須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獨特性,這樣才能真實地了解孩子,幫助孩子規劃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四是與學習相結合的原則:青少年時期還處於生涯成長期,因此,生涯規劃應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父母在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時,應設法引導孩子認識到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意義,讓孩子明確學習目的,指導孩子製訂各階段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從而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興趣,做到自覺學習、努力學習。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建立起合理的自我概念。
第五是非強製性原則:父母給予孩子生涯的啟蒙,幫助孩子開展早期生涯規劃,目的是要讓孩子最終學會對自己的生涯發展進行獨立分析、獨立思考、獨立決策,而不是由父母簡單地包辦代替。因此,父母不應將自己未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給孩子,強製孩子去執行。
案例
“兒子小的時候又聰明又可愛,長得也文靜,所以我想讓他長大考上大學,再考碩士,博士……總之要做個文化很高的人。
兒子七八歲時很淘氣,於是我逼著他去學二胡,學書法,學寫作,學……想讓他修身養性,繼續我為他設想的前途,他不敢違背我,被動學著。
現在兒子15歲了,考了快10級的二胡許久不練了,愛上了籃球,我一時看不住,(他)明知回來會受批評,可還是忍不住偷跑出去打球,成績也比原來差了好多,我好失望!明天就要考高中了,他昨天晚上還偷跑出去打球,看來我為他設計的前途要泡湯!
那讓他長大幹什麼呢?他長得斯文,出力活幹不了,打籃球隻是愛好,想以此為職業是根本不可能的!財務的工作更不適合他,他花錢如流水,我怕他犯經濟錯誤;做買賣,他心眼太實,怕他上當受騙。當個普通的工人,我又不甘心,做警察太危險……行行業業我都想了,可真不知道他適合哪樣,他小的時候盼著他長大,現在大了煩心的事更多。老公說我瞎操心,(他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存本領,勸我不必操心。唉!話是這麼說,可為人母親的,哪有不為自己孩子未來著想的?”
案例來源:http://www.ksyh.org/simple/index.php?t32930.html2007/12/12
這是網絡上父母們在討論“孩子長大以後要做什麼”的問題時,一位名叫“蔫兒百合”的母親的留言。
這位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可謂關心甚切,也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其進行生涯規劃,不可謂不長遠,不可謂目標不明確,也不可謂不具體,但卻事與願違,孩子並沒有按照她所設計的生涯道路去發展,以致這位母親為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
為什麼這樣的生涯規劃會出問題呢?孩子為什麼又不按照她設計道路去發展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是否真的像那位父親所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為此瞎操心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這位母親很早就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是對的。每位父母在孩子的生涯發展中,都有責任去幫助他們進行生涯規劃。但這位母親在幫孩子進行生涯規劃時至少出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沒有遵循某些基本原則,如沒有遵循個體性原則和非強製性原則。這導致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的生涯規劃變成了父母的生涯規劃,成了實現父母理想的工具,唯獨不見了孩子。這位母親不是在幫孩子或指導孩子進行生涯規劃,而是在為孩子設計未來。她沒有聽取孩子的心聲,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的獨特性,強製孩子學這學那,強製孩子走自己為孩子設計的道路,結果就可想而知。孩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有他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有他自己的能力、個性特征,有他自己對自身的認識、對職業世界和社會的認識,有他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因此,父母要充分考慮孩子的獨特性,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多問問孩子:“你需要什麼”、“你想做什麼”、“下一步你打算怎麼做”、“你最渴望的是什麼”,並且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鼓勵他進行各種嚐試和探索,而不是複製他人的生涯路徑或包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