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維吉尼亞·薩提亞等:《薩提亞的家族治療模式》,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28] 維吉尼亞·薩提亞等:《薩提亞治療實錄》,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29] 吳錦良:《做成功的父母:小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法》,杭州出版社,2000年。
[30] 悉尼·喬拉德 特德·蘭茲曼著,劉勁譯:《健康人格》,華夏出版社,1990年。
[31] 楊雄:當前我國家庭教育麵臨的挑戰、問題與對策,探索與爭鳴,2007(2):68~71。
[32] 約翰·布雷蕭:《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33] 約翰·杜威著,薑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4] 約瑟夫·史瓦茲(Joseph Schwartz)著,陳係貞譯:《卡桑德拉的女兒——歐美精神分析發展史》,究竟出版社,2001年。
[35] 張樂:教育公平真公平嗎?誰關心兩千萬農村“留守兒童”?來源:新華網,http://learning.sohu.com/20070308/n248586147.shtml 2007.3.7
[36] 鍾思嘉:《父母效能培訓手冊》,新世紀出版社,2005年。
[37] 周立凱,張雙文:《21世紀怎樣做家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38] 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9] Bowlby,John.Attachment and Loss.New York:Basic Books,1969.
[40] Carl. 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1.
[41] Cedar, B. & Levant, R. F.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0,18(4).
[42] Chant,C.,&Nelson,G. The effects of a mother’s use of I-Messages and Active Listening on a child’s behavior in the home.Family Therapy, 1982, 9(3).
[43] Davidson J.A.,& Versluys,M.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within a school setting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