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如何愛才能被孩子接受,如何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是我多年來一直關注的領域。我從事心理學理論研究十餘年,近幾年轉向親子領域的研究,起因於我作為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的問題和困惑,和女兒之間也曾經有過激烈的衝突。痛苦之餘,我反思自己為人母親一職的能力與過程,感受到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她要比我更為寬容、智慧,從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2003年我參與了台灣鍾思嘉教授在大陸開展第一期父母效能團體領導者培訓工作坊,受益匪淺。回來之後也開始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在中小學、社區組織培訓,每一次看到課堂上受培訓的父母暢談自己的變化都特別的開心與感動。我分享著他們的快樂,感受著他們曾經不被兒女接受的痛苦。我渴望著有更多的父母能夠提高自己的為人父母的效能。
本書的寫作啟迪於三年前與安徽人民出版社楊鹹海總編的會晤,我的想法與楊總構思“心理學與我們”叢書的理念不謀而合。我想讓這本書成為為人父母者的枕邊之物,因而對撰稿者也有著很高的要求:既有很好的專業基礎,又有臨床或培訓的實證技能與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有對孩子的愛,對父母角色的理解和對親子溝通共同的理念。由於我的教學、科研、組織培訓和社會工作十分繁忙,因而以一己之力很難當此大任。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合作者,而且他們都按照大綱要求完成了高質量的寫作。
本書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由我撰寫大綱,擬定體例,統一組稿,並撰寫前言。各章的執筆人是:第一章:鄭愛明(南京醫科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博士);第二章:胡正(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第三章:吳曉(南京曉然心理谘詢中心?首席谘詢師);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袁萍華(上海某谘詢機構谘詢顧問?心理學碩士);第五章:杭躍躍(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研究所?醫生);第七章:王智(北京樂在生活心理工作室首席谘詢師);第十章:薑飛月(東南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博士)。本書初稿完成以後,由薑飛月協助我一起統稿,提出修改意見。最後,我審定了書稿,對內容作了必要的刪減和修改。
感謝我的女兒,是她的成長啟發了我重新思考父母的含義;感謝所有寫作者通力協作和大力支持;感謝書中引用的國內外文獻的研究者和作者;感謝安徽人民出版社。
馬向真
2008年5月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