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大學的教授講課都沒人愛聽,這個大學還叫什麼大學?”
以前有學生抱怨,在校4年沒聽過知名教授的課。而一些教師評上了教授就沒動力了,或者不安於本職工作,精力外流。北大實行崗位分級後,很明顯的變化是知名教授比以前更多地給學生講課,尤其是基礎課。這對學生來講是件大好事。
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學科齊全,不少在國內外都有很高聲譽,關鍵是如何發揮北大多學科的優勢,站在時代的前沿。
“總之,國家3年資助18個億用於促進北大的學科調整;用於吸引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及學術氛圍;用於促進體製和運行機製的改革,促進建立一流的管理體係。”
比較教育學專家認為,美國的強大和它的教育體製的先進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它把教育自主權下放到每一個教育主體。所以每個美國大學都各有特色,各有專長領域,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萬紫千紅。而我國千百萬中學生每年都讀著一樣的中學課文,做著一樣的數學題,進行一樣的物理化學實驗,寫作文是一樣的格式,高考著同一樣的試題。中國的教育缺乏個性。
許智宏上學時,教授們都有自己的講義,教材隻是一個參考。“他認為每個教授都應該有他自己的講課的特色,重要的是要有新思想、新知識。”要有教師自己的思想(學術個性)在裏麵。
現代的學生,就是智商也有問題,有偏差,不全麵。為此,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製必須變革,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們廣泛的興趣和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向往。“而我們的大學教育則要立足於培養通才而不是專才。如果一開始就把麵弄得很窄的話,將來的發展餘地就會很小。”即便是讀6年大學,也不可能對某個領域有十分專精的研究。更何況,一個人的最終定位也需要時間和實踐。事實證明,狹窄的“通道式教育”很可能製造出一大批“在大千世界中找不到自己應有的位置”的學生。
現在是一個多學科兼容的時代,僅掌握單學科甚至一個學科中的某個側麵的知識,是無法取得真正的突破和開創性的成果的。
4.北大采取舉措應對“入世”
北大校長認為,“入世”後,中國的教育市場將逐步放開,但無論是教學模式的多樣性,還是教育資本的全球化,北大要與世界其它國家高等院校競爭,最終還是要“憑實力說話”。
據了解,中國不少高校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圍繞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校綜合實力,開始為迎接“入世”作準備,據悉,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學校結合各自特點,針對學科建設、教學模式等進行相應調整。北大在院係調整中新增了一些培養國家急需人才的學院;而中科大一方麵加強交叉學科建設,另一方麵通過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為“教師、學生輪流講”,達到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目的。
除了上述院校外,對外貿易大學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心作為該領域培養博士生的唯一國家研究基地,將成為獨立招生單位,為培養更多WTO專業人才服務;中國人民大學今年六月也對八個院係進行撤並,並新建了三個學院;暨南大學上個月也剛剛將原臨床醫學係、會計係、國際經濟貿易係合並組建國際貿易學院,新學院以國際貿易為依托,全部采用英文教材和使用英語授課。
與此同時,上海的一些高校近幾年也在厲兵秣馬,不斷推出應對“入世”的舉措。
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目前已有百分之四十的研究型教學實驗被設計型實驗所代替,該校副校長葉取源介紹,設計型實驗與傳統教學實驗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鼓勵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自己設計實驗,這樣對提高學生獨立參與課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楊德廣則認為,“入世”也為中國高校利用國際教育資源,提高自身實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學校實力強了就可以吸引更多海外專家來中國任教,而他們帶來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又會進一步增強中國高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另據了解,此間的複旦大學早在幾年前就在為迎接“入世”挑戰進行較大規模的院係專業調整:原國際政治係與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等六個研究中心“強強聯手”,組建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法律係從原來包括國際政治係、法律係和社會學係的法學院中單獨出來,獨立成院;電子工程係、計算機係合並為信息學院,著力培養社會急需的通信工程和光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最近,學校又決定今後五年,每年將引進一百五十種國外優秀教材,全麵實行彈性學製,放寬學生專業限製,向培養複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同時對上海發展需求量大的高級專門人才,學校將探索與社會協同培養的方式。
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北大在機遇和挑戰麵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欲憑實力說話”將是他們的選擇。
174 北大英才成功要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