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入世,路在何方(2 / 3)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及國外研發機構在中國的增加,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我國高級人才的加盟。一方麵中國的發展急需一大批優秀人才,另一方麵又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湧向國外或遭遇外國公司的搶奪,致使我國人才形勢更加嚴峻。

同樣在歌劇、芭蕾舞、音樂等各文化藝術領域的人才也大量向國外流失。我們培養的多少個“卡門”、多少隻“白天鵝”、多少位首席都不再出現在中國的舞台上,而到了國外發展。在這裏,可以補充的是:中國有13億人口,8億人力資源,6075萬人才資源,3914萬科技總量,在這個並不很大也不很小的科技總量當中,隻有158.7萬高級專家和高級管理人才,也就是說:在中國29個職稱係列當中(政工類除外)所有的副高以上的專家、管理人才隻有158.7萬,並且還正在以比較大的比例流向外企或國外。

我國近幾年通過加大改革力度,進行科技體製改革,實施各類科技創新工程,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同時,許多專家也注意到,我國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的比例並不高,去國企的更少,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缺乏人才作為支撐,企業要想成為國家技術創新的主體,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一方麵是中國的發展需要大批人才,另一方麵是大量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或在外企工作。如何防止人才流失並進一步引進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課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政府官員已經和正在覺醒,留住人才、爭奪人才,是全部竟爭的至要,現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是拿出有效行動的時候了!

2.北大與一流大學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現北大校長許智宏說,北大百年校慶後規劃第二個百年的發展前景,製定了《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準備用十七年左右的時間,在2015年前後將北大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性和開放性”的國際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

他認為在過去幾年裏,北大是在穩步發展中的。特別是北大百年校慶以來,北大人的心態有了很大變化,加之“211工程”,士氣得到振奮。但作為中國教育界的一個“名牌”,北大還有很多問題,麵臨著很大的挑戰,清華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批高校都在努力奮進,“北大獨領風騷的日子已經過去”。

他同時承認,北大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相當大差距,麵臨諸多現實問題。為此,北大已經並將采取如下五項對策:

一、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材工程”。通過校內選拔、校外引進和兼職借聘等多種形式,采取靈活用人製度,建立起八百人左右的學術骨幹隊伍和二百人左右的管理骨幹隊伍。

二、實施創新基地建設計劃。對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管理和支持力度,促其多出高水平成果。

三、加強科學園建設。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工程”。人文社科領域實施“盛唐工程”、“中國法製建設研究中心”等。

四、著重培養高素質的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學生。

五、采取多渠道籌資策略,進一步擴大學校經費來源。

此外,許智宏還表示,北大將進一步調整係科結構;改革和完善人事製度;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改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加快後勤係統的社會化進程,以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企業、國際社會的聯係和合作。

3.北大向一流大學靠攏是成為研究型大學

美國斯坦福大學格哈德·卡斯帕說,評判一所大學的終極標準乃是其學術研究對人類幸福所做的貢獻。北大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大差距便是學術成果上的“高精尖產品”不足。

北大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把自己辦成研究型大學,並在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的一流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美國的經濟實力很強,即便如此,不少大學仍很注意使自己發展成在某些領域頗具實力的學校。1993-1996年,全世界共35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學和醫學獎、經濟學紀念獎,其中25人為美國人,占總數71.4%,另有2人為非美國國籍但在美國科研機構從事研究的科學家。25人中,有23人來自研究型大學,占獲獎數的92%,占全世界獲獎人數的65.7%。許智宏認為,科研與教學要形成合力。“我們應該提倡雙贏,科研單位與大學,研究人員與師生,發揮雙方各自的優勢。”

許智宏就任北大校長後仍兼任中科院副院長之職,這也許正是一個象征,即大學與科研機構應保持和加強聯係與合作。許智宏現在的精力主要在北大,中科院方麵已做了調整,原先分管的具體工作已由3位副院長接管過去,他現在重點負責科學院與大學的合作。“我希望不要把與科學院的關係中斷,至少在北京做出一個樣子,促進大學與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從而實現優勢互補”。

“現在北大部分教授中有種輕教育、重科研的傾向。而我們學校最重要的產品是人。如果我們不能把最好的學生培養成材,我們的教育便是失敗的。”在現代教育中,教師的作用是無形而巨大的。

許智宏認為,如果大學裏麵沒有一批很能吸引學生的教授,是不能成為名牌大學的。北大能夠成為名校,是與有過一大批學問做得非常好課也講得非常吸引人的教授密不可分的。“我在北大做學生時經常聽名教授給我們講課,那時學校提倡名教授上各係的基礎課,所以現在都記憶猶新。他們的形象,他們的風度和風格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