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入世,路在何方(1 / 3)

麵對入世,路在何方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國資本進入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已成定局,對於中國的高等學府北大來說,應如何應對“入世”後的挑戰?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國內人力資源卻有所缺乏,不僅僅是出國留學不回的才子多,而且北大本身與一流大學之間也有一定的差距,麵對入世,如何使中國的人力不流失,北大應如何上一個大台階,北大人應如何麵對入世,這些都是我們現在規劃的內容。

1.中國人力資源憂思

北大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後,受到衝擊的行業會有一些,但這不是主要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人才問題。跨入WTO的門檻,新一輪“人才大戰”的硝煙已在我們的家門口升起。

麵對入世,中國人才資源正經受著海水與火焰的洗禮與涅般〖〗木。憑借豐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外企有計劃、有步驟的強大攻勢,對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形成了嚴峻的考驗。

一場全球性人才爭奪戰已經開始!

一場對中國人才的爭奪戰已經開始!

中國如何打贏世界人才爭奪戰?如何應付跨國公司的人才本地化戰略?如何麵對人才國際化的重重危機……

如果說以前的人才爭奪多數是“個案處理”,我國入世後的人才爭奪將有可能是“批量進行”。

一項最新的統計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育出國意向的大學生占70%。托福和GRE是美國在中國設置的一個中國教育成果收割器,中國高校的許多優秀學子就收麥子一樣一茬茬地被美國輕輕鬆鬆地收割走了。

21世紀世界各國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其實質是經濟和科技的競爭,關鍵在於高科技人才的竟爭。目前,新一輪高科技人才爭奪戰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而且愈演愈烈。人才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單向流動,是這一過程中的突出特點。世界各國競相製定爭奪人才的計劃,努力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中國已經成為人才爭奪的重要目標,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人才問題,采取得力措施,製定有效政策。建立與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培養、吸引和使用人才的良性機製。

據中央機關刊物《求是》2001年第八期一篇署名陶濤的文章稱,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培養的大量優秀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尤其發達國家的重點爭奪對象。

中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惋惜地說:“一個重大科技項目可以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績,但項目結束時有80%參與項目的博士已經去了國外。”有組數字可以證實科技部的擔優:僅去年一年,中國去美國的留學生就多達5萬人,相當於中國20多所著名大學一年畢業的學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去了美國,美國矽穀有6萬技術開發人員是中國人。目前中國移居美國的本科以上的各類專業人才已達45萬多人,這些高素質人才70%一去不回。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為推進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重點爭奪對象。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已有30多萬,而學成回國的不到1/3。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82%去了美國,北京大學的比例為76%。外資企業和國外研發機構還在國內大肆延招人才。

北京世紀藍圖市場調查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所高校隨機選取了301位大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自身對於出國留學的意向及看法。在這301名大學生中,有211名有出國意向,比例超過了70%,這表明出國留學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項主要選擇。大學生留學的首選之地是美國。這次調查中,有意向出國的211名大學生中,是想去美國者達166人,占3/4以上。據統計,1978年至1998年我國約有30萬人出國留學,學成歸來的不到1/3。其中去美國留學的約16萬人,歸來的隻有3千人。據不完全統計,僅清華畢業的學生在美國矽穀的就有1萬人,在微軟的有360人。微軟公司似乎對從中國挖走人才到美國工作還嫌太費事,索性到中國設立了研究院。對於他們的戰略來說,這叫本土化;就人才策略來說,這叫就地取材。但在許多中國人的眼裏,這叫人才的“隱性流失”,因為許多中國的優秀人才將在自己的國家裏,用自己的腦子,為美國人貢獻聰明才智。美國是公認的世界最大的人才掠奪者,微軟的案例隻是證明人才的爭奪方式已經豐富到了什麼程度。

在此之前英特爾公司斥資5000萬美元成立了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其他外國大公司,如朗訊、IBM、摩托羅拉等也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利用中國的高科技人才為其服務,僅朗訊所矚的貝爾實驗室就在中國招了300人。1999年,美國簽發的HIB簽證達11.5萬,而中國大陸就占10%。中國高級人才已經成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自1985年中國出台允許自費出國政策以來,出國熱就一直沒有降溫。

據一項統計資料表明,1998年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總數的13.6%,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中的15.4%都去了國外。當年,王選去美國考察,回來後寫道:“美國矽穀集中了一大批中國工程師,人們說,矽穀的公司中沒有美國人並不稀奇,而沒有中國人的高科技公司則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