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信息產業已有一定規模,也有一定的實力,更有一批優秀的人才,這個市場也在逐漸擴大,並且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擴大,在不斷加強產學研聯合的前提下一定能做好這件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70%的高新技術成果在高校,產學研聯合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轉化器。據了解,從1992年開始,國家經貿委會同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8年來,共實施了410多項國家級重點產學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實現新增銷售收入640多億元,利稅160多億元,創彙、節彙30億美元。通過產學研工程的引導,在全國共建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機構和經濟實體6100多個,形成了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大量技術成果的開發與應用,不僅為我國開創了新興產業(如軟件業、電子出版、信息網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還改造了傳統產業,加速了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如天津大學開發的“高效填料塔技術”,應用到全國1000多個大中企業,創造經濟效益5億多元。
除通過產學研聯合工程實現高技術成果產業化外,近幾年,高校控股或參股的上市公司發展速度迅猛,已成為上市公司中十分活躍的投資領域。高校控股或借殼上市公司已達20家,其中高校控股公司13家,如清華同方、東大阿爾派、天大天財等。高校上市公司在募集資金、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生產力開發和企業運作等方麵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中國科學院也已經與全國14個省(直轄市)19個地市簽署了合作協議,主要為項目合作、共建研究開發基地和人才交流,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初步統計,1999年度中國科學院87個單位與14個省市(區)的合作高達982項,合同金額7.59億元,實現經濟效益4.07億元。
產學研聯合使得中國高新技術孵化器的數量將在5年內翻番。目前全國已有110家“孵化器”,已經孵化企業累計1785家,在孵企業超過5000家。“孵化器”的硬件建設也在不斷加強,大多數“孵化器”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走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前列。“孵化器”的不斷發展,對科技、經濟、社會發揮了重要影響,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業熱情,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起到了示範和引導的作用。同時,“孵化器”與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發展局麵。中國未來發展“孵化器”的思路和措施是:
1、繼續深化改革,加快“企業孵化器”的建設步伐。目前,中國每年有3萬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已發展的110家企業“孵化器”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結合當前的科技體製改革,一批從事應用型研究的科研院所將調整方向,轉為包括“企業孵化器”在內的中介機構。預計5年之內,中國“企業孵化器”數量與孵化規模將翻一番。並在若幹較大城市中出現“孵化器”的基群和網絡。
2、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各類“孵化器”,如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引導大中型企業辦“孵化器”。在發展重點上,發展一批集成電器設計類、軟件類、電子商務類、生物工程類等專業孵化器。
3、完善服務功能,提高孵化能力。“企業孵化器”的定位是,培育一流的企業、企業家,不是簡單地孵化技術項目。為此,“孵化器”將主要圍繞企業家的需要,不斷提供管理、市場、金融、投資、貿易等業務和技能的培訓,使創業者盡快成長為合格的企業家。當前的重點是,抓緊建立風險投資的中間服務體係,包括建立谘詢、監管機構和機製,降低和規避風險,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經過近10年來的創業和發展,已出現多個成片發展的產業帶,並正在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有活力的產業。
目前,在江蘇沿江、京津塘沿線、江三角洲、陝西關中等區域,已經形成多個初具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此外,在環渤海地區的遼東沈大、山東齊魯、福建東南部及北部灣地區等十多條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帶,也正在蓬勃發展。
在這些高新技術產業帶中,橫跨北京、天津、河北二市一省的京津塘高新技術產業帶,分布著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近萬家中外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有中國“矽穀”之稱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全國規模最大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在已建立起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海洋開發等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群落。有中國西部“矽穀”之稱的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目前已集中了380多家科研院所,近300家大中型企業以及60多萬專業科技人才,已創造了大批科技成果,培養出一批新興產業,使這一地區的科技優勢迅速轉為產業優勢。
高新技術產業帶的興起培育和造就一批大中企業和企業集團。如廣東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已被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有604家,其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就有163家,平均每年個人勞動生產率已達43萬多元。僅電腦產業已有150多家配套生產企業,形成300萬台電腦配套生產能力;信息產業實現產值達60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信息技術產品的生產基地。又如,齊魯高新技術產業帶,由於重點發展生產技術和農業高新技術等6大新興產業,使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全省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由90年代初的2.3%上升到去年的13.4%,成為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