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法】用水五碗煎成兩碗,分2次服,每日1劑
鮮大青葉
【來源】食療方
【原料】鮮大青葉30-60克,生地15克,冰糖15克。
【製法】水煎服,每日1劑。
仙鶴草
【來源】單驗方
【原料】仙鶴草120克,薏苡仁30克,紅棗10枚。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豬蹄
【來源】食療方
【原料】豬蹄1隻,花生米50克,大棗10枚。
【製法】同煮熟食
雞血藤
【來源】食療方
【原料】雞血藤60-120個,雞蛋2-4個。
【製法】8碗水煎成大半碗水,每日1劑。長期服食
三七
【來源】單驗方
【原料】三七適量,水洗淨,蒸軟,切成薄片,用植物油煎黃(切勿煎枯焦),
【製法】研粉(或用成藥“熟田七粉”),用雞湯或牛奶或糖水、肉湯送服,每次服3-5克,每日3次。(或將三七、瘦豬肉適量,共蒸熟服食)
何首烏
【來源】食療方
【原料】何首烏(製)20克,大棗10枚(去核),雞蛋2個。
【製法】加水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至水一碗,飲湯食蛋
蜂蜜
【來源】單驗方
【原料】蜂蜜。
【用法】每日80-100克,分3次服。
豬骨頭
【來源】食療方
【原料】豬骨頭250克,枸杞子15克,黑豆30克,大棗30枚。
【製法】加水燉至爛熟,調味服食。隔天1次,可長期服用
白芍和百合
【來源】單驗方
【原料】白芍30克,百合200克,田三七15克,仙桃草6克,共研為細末。
【製法】每次服3克,每日2次。飯前用白糖開水送服。,連服1個月
大棗湯
【來源】單驗方
【原料】大棗10枚(去核)。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至100毫升,分2次服。每次棗湯送服皂礬(綠礬、青礬)0.5克,每2日1劑,連服15次為1療程。
人參和山藥
【來源】食療方
【原料】人參6克,山藥30克,大棗10枚,瘦豬肉適量。
【製法】同煮熟食
土大黃
【來源】單驗方
【原料】土大黃30克,丹參15克,雞內金1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15劑為1療程。忌食辛、辣之品。
僵蠶和薑黃
【來源】單驗方
【原料】僵蠶10克,薑黃6克,天竺黃3克,蟬衣6克,遠誌10克,合歡皮15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女貞子、旱蓮草
【來源】單驗方
【原料】女貞子、旱蓮草、桑椹子各15-3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綠茶
【來源】食療方
【原料】綠茶15克。每日清晨8時前,用開水衝泡兩次飲服。
【製法】此後忌飲茶水,晚上就寢前衝服酸棗仁粉10克。經過8-10天後,可見顯著療效。
遠誌
【來源】單驗方
【原料】遠誌適量(研粉),
【製法】每次服3克,每日2次,米湯衝服
風油精
【來源】外治方
【原料】風油精(成藥,油劑)
【製法】臨睡前1小時,用本品塗於兩側太陽穴(從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間向後約一橫指處,左右共二穴)和風池穴(在脖子後大筋兩旁頭發邊內的凹窩中)。本方用於失眠
丹參和佛手
【來源】食療方
【原料】丹參15克,佛手6克,核桃5個,白糖50克。
【製法】前2味水煎,後2味搗爛成泥,加入藥汁中,再用文火煎煮10分鍾後服食,每日2次,連服數天。
珍珠母
【來源】單驗方
【原料】珍珠母25克,遠誌5克,酸棗仁12克,炙甘草6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川芎、白芷
【來源】外治方
【原料】川芎、白芷、炙遠誌各30-50克,冰片7-10克。
【製法】共研為極細末。以綢布或的確良一小塊,包藥末少許,塞入鼻孔,右側頭痛塞左鼻孔,左側頭痛塞右鼻孔。一般塞鼻3-5分鍾後,頭痛即逐漸消失,有的鼻塞得嚏後,自覺七竅暢通而痛止。複發時再用仍有效。同時,取藥末適量,醋調,睡前敷患側太陽穴
當歸和川芎
【來源】單驗方
【原料】當歸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蔥白3根。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辛夷花和雞蛋
【來源】食療方
【原料】辛夷花10-12克,雞蛋2個,
【製法】加清水適量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飲湯吃蛋
向日葵花盤
【來源】食療方
【原料】向日葵花盤250克,黑母雞蛋3個,紅糖30克。
【製法】將葵花盤切碎與雞蛋同煮,候蛋熟後去殼,再煮15分鍾,去藥渣加紅糖,服蛋和湯。
鮮白蘿卜
【來源】外治方
【原料】鮮白蘿卜1個,冰片1克。
【製法】將蘿卜洗淨搗碎,用紗布包裹,擠出汁液,再入冰片溶解。用汁液滴入鼻孔內,左邊痛滴入右鼻孔,右邊痛滴入左鼻孔,每次3-5滴,隔30分鍾滴1次。本方可治各種類型的頭痛。據報道,治療頭痛100餘例(大部分是偏頭痛),滴後1-2小時疼痛緩解,連滴1-2天疼痛消失而愈。本方屢用屢效
幹白菜根
【來源】食療方
【原料】幹白菜根1塊,紅糖60克,生薑3片。
【製法】水煎服,日服3次
雙勾和紅棗
【來源】食療方
【原料】雙勾30克,紅棗60克,黑豆60克,生薑3片,雞蛋2個。
【製法】上藥及蛋共煮服(去雙勾、生薑)。
川芎和綠茶
【來源】食療方
【原料】川芎6克,綠茶6克,紅糖適量。
【製法】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飲用。
大青根(淡婆婆根)
【來源】食療方
【原料】大青根(淡婆婆根)100克,當歸、黑豆各30克,雞蛋(連殼)2個。
【製法】水煮,熟後吃蛋(去殼)喝湯,每日1劑。
【功效】據報道,此方服後半小時左右,可使偏頭痛症消失,曾屢試屢驗
鮮絲瓜蔸
【來源】食療方
【原料】鮮絲瓜蔸(根)3個,白芷10克,。
【製法】瘦豬肉適量共煮,吃肉喝湯
童便
【來源】單驗方
【原料】童便,
【製法】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生大黃粉
【來源】單驗方
【原料】生大黃粉,
【製法】每次服2-3克,每日3-4次,溫開水送下。
金針菜和白茅根
【來源】食療方
【原料】黃花菜(金針菜)25克,白茅根25克。
【製法】水煎服,每日1劑
番瀉葉
【來源】單驗方
【原料】番瀉葉適量
【製法】研細粉,裝入膠囊(每粒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服2粒(或每次服藥粉1克),每天3次,溫開水送下。
黑木耳
【來源】食療方
【原料】黑木耳15克,粳米50克,大棗10枚,冰糖適量。
【製法】將木耳洗淨,浸泡1-2小時。粳米大棗洗淨,共煮粥,粥成時下入冰糖,即可食用
海螵蛸和生大黃
【來源】單驗方
【原料】海螵蛸、生大黃各等量
【製法】研粉拌勻,裝膠囊,每粒0.5克,每次服4-6粒,每4-6小時服1次。
大黃和車前子
【來源】單驗方
【原料】大黃120克,車前子3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濃縮成200毫升,分4-6次服,每4-6小時服1次,首次量加倍。
虎杖
【來源】單驗方
【原料】虎杖30克,炮薑炭、白芨各6克,神曲1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濃縮至90-120毫升。每次服30毫升,每日3-4次,每日1劑。血止後再服2劑鞏固療效。
菜油和泡菜酸水
【來源】食療方
【原料】菜油、泡菜酸水各適量。
【製法】調勻,一次服下。
生香附
【來源】但驗方
【原料】生香附適量(研粉)。
【製法】每次服3-4克,每日3次,冷開水衝服
橘核
【來源】單驗方
【原料】橘核、杜仲各60克,炒研末。
【用法】每次服6克,每日2次,鹽酒送下
苡米
【來源】單驗方
【原料】苡米24克,白術30克,狗脊30克。
【用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鮮絲瓜子
【來源】外治方
【原料】鮮絲瓜子60克。
【製法】搗爛,敷命門穴,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換。或用幹絲瓜子研為細末,醋調成稠膏敷(命門穴位置:俯臥位,在背後正中線上,第十四椎下凹窩中,一般與肚臍正中相對的地方
解痙散瘀湯
【原料】丹參15g,白芍12g,赤芍12g,地龍6g,稀薟草12g,牛膝12g,歸尾12g,桃仁9g,兩麵針12g,甘草6g
【製法】外傷或勞損所致的局部拘急瘀腫疼痛。頸肩腰痛,外傷血栓性靜脈炎,證屬瘀滯型者。服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劑。重症可每天服2劑。加減運用:局部疼痛較劇加乳香6g,沒藥6g,頭痛加白芷12g;背部痛加葛根12g;肩部痛加薑黃12g;胸部痛加柴胡9g,腰部痛加杜仲12g
外科疾病偏方
腰痛湯
【來源】民間
【原料】丹參20g,當歸15g,乳香6g,沒藥6g,牛膝10g,木瓜20g,杜仲159,地龍10g,延胡索10g,狗脊15g,白芍10g,製馬錢子1.5g,川續斷159,獲苓10g,甘草6g,黨參15g,巴朝天10g,白術20g
【功效】理血劑。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止痛,壯腰健腎。主治病證:①外傷瘀血,氣滯瘀阻腰腿痛實證。腰椎間盤突出症,各種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症見:腰腿劇烈酸脹疼痛,腰部活動及行走不便,脈弦滑數,舌質淡紅,苔黃稍膩,②風寒濕痹、腰腿痛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創傷性骨關節炎,症見:腰腿痛反複發作,遇寒痛增,得溫痛減,脈濡緩,舌質淡白,苔白厚。服用方法:水煎內服,日服1劑,分2次服,10天1療程。一般服藥1~2個療程。加減運用:風寒濕痹證加川萆解20g,羌活10g,薏苡仁15g,防風10g,漢防己15g,稀薟草20g;減乳香、沒藥、製馬錢子、延胡索、巴戟天,外傷腰腿痛者可配合手法治療。方義分析:本方是在先賢張錫純“活絡效靈丹“方基礎上加味組成。腰腿痛病機主要是外傷瘀血。氣滯瘀阻;或外感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故以腰痛湯治之。丹參。當歸。牛膝。乳香。沒藥活血化瘀;製馬錢子、延胡索、地龍、木瓜、白芍、甘草舒筋、通絡、止痛,輔以黨參、白術、巴朝天、杜仲、川續斷、狗脊、獲苓壯腰健腎。隨症加入萆解、薏苡仁、羌活、防風、漢防己、稀薟草疏風祛濕。
小伸筋草
【來源】單驗方
【原料】小伸筋草15克,豬瘦肉100克。
【製法】加水共燉,分2次喝湯吃肉。
鱉甲
【來源】單驗方
【原料】鱉甲適量,焙焦研成細粉備用。生黃芪120克,川牛膝(鹽水炒)6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1日量),用藥汁送服鱉甲粉,
【用法】每次10克,每日2次。一般連服6日。
韭菜連根
【來源】食療方
【原料】韭菜連根80克,童便1杯(一般取10歲以下健康兒童的小便,去頭尾,用中間一段)。
【製法】韭菜洗淨搗爛成泥,倒入童便,分2次服下。
老桑枝
【來源】單驗方
【原料】老桑枝60克,雌雞1隻(約500克,去毛及內髒),
【製法】加水適量共燉湯,用食鹽少許調味,喝湯吃雞肉
硼砂和烏梅肉
【來源】單驗方
【原料】淨硼砂20克,烏梅肉,柿霜各9克,青鹽15克。
【製法】共研細末,用冷開水製成如櫻桃大的小丸(直徑約1厘米),隨時含服,每日含化6-7丸,連服半個月。
甘草和大棗
【來源】單驗方
【原料】甘草10克,大棗10枚,浮小麥30克,石昌蒲1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胡桃仁
【來源】食療方
【原料】胡桃仁30克,
【製法】搗碎,和糖開水衝服,每日3次。
小麥和甘草
【來源】單驗方
【原料】小麥30克,甘草9克,大棗5枚,丹參、朱茯神各12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甘鬆和陳皮
【來源】單驗方
【原料】甘鬆20克,陳皮6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厚樸花和合歡花
【來源】食療方
【原料】厚樸花3克,合歡花3克,扁豆花3克,玫瑰花2克,代代花2克。
【製法】開水衝泡,當茶飲
楷杷葉
【來源】單驗方
【原料】楷杷葉30克(刷去絨毛、洗淨、切絲)水煎3次。
【製法】第1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濾汁;第2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濾汁;第3次加水160毫升,煎至100毫升,濾汁。3次藥液混合,分早晚2次溫服,連服6劑。
厚樸花
【來源】食療方
【原料】厚樸花2朵,佛手片10克(鮮品最好)。
【製法】泡茶頻服,每日1劑。
海螵蛸
【來源】單驗方
【原料】海螵蛸9克,炙麻黃6克,細辛1.5克。
【製法】共研細末,分為3包,早、中、晚各服1包。如痰多加貝母6克同研。連服1個月。
陳醋
【來源】食療方
【原料】陳醋100毫升,紅糖30克。
【製法】共煮沸,每次服20毫升,每日3--4次。
白芥子
【來源】外治方
【原料】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細辛各12克。
【製法】共研細末,每次取1/3藥末,加生薑汁調成稠膏(每次用鮮薑60克,浸泡後搗碎,擠汁),分攤在6塊邊長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藥膏直徑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無麝香時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藥膏上,並貼在背部雙側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貼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從上午11時開時貼藥,至下午2--3時為止,如貼後局部有燒灼疼痛時,可提前取下),連貼3年為1療程。
飴糖
【來源】食療方
【原料】飴糖60克,豆腐漿1碗。
【製法】煮化頓服。每日1劑。
胡頹子葉
【來源】食療方
【原料】胡頹子葉適量。
【製法】曬幹,文火炒至微黃,研末備用
【用法】每次服3--5克,用熱米湯送下。早晚各1次,連服15天,必要時可服數周。
金銀花和菊花
【來源】食療方
【原料】金銀花、菊花、扁豆花各10克,薄荷6克。
【製法】開水泡或水煎代茶飲
綠豆和甘草
【來源】食療方
【原料】綠豆500克,甘草30克。
【製法】加水煮至豆爛開花,冷後代茶飲
母雞
【來源】食療方
【原料】母雞煮爛取汁,
【製法】加入白米粥內,食用
茶葉和藿香
【來源】食療方
【原料】茶葉6克,藿香、佩蘭各10克,菊花6克,生甘草5克。
【製法】開水泡或水煎代茶飲。
鮮苦瓜
【來源】食療方
【原料】鮮苦瓜1條,綠茶3克。
【製法】苦瓜去瓤切碎,與綠茶加水煎服
生牡蠣粉
【來源】食療方
【原料】生牡蠣粉60克,水600毫升,
【製法】煎取200毫升,分2次溫服
烏梅汁
【來源】食療方
【原料】烏梅50克,清水洗淨(要快),加開水浸泡1小時,
【製法】再加入白糖攪溶,最後放入薑酊1-2毫升攪勻即可飲用
花生仁(連紅衣)
【來源】食療方
【原料】花生仁(連紅衣)250克,大棗15克(去核),桂圓肉12克。
【製法】共煮食,每日1劑
連翹湯
【來源】單驗方
【原料】連翹18克,
【製法】加水用文火煎成150毫升,分3次飯前服,每日1劑,連了7日。服藥期間忌辣物。
生地和赤芍
【來源】單驗方
【原料】生地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茜草根30克,白茅根30克,大黃炭5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玄參和女貞子
【來源】單驗方
【原料】玄參15克,女貞子12克,當歸炭15克,銀花炭15克,紅棗10枚。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地榆和太子參
【來源】單驗方
【原料】地榆、太子參、懷牛膝各3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水牛角
【來源】食療方
【原料】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白茅根30克,白糖15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升麻
【來源】食療方
【原料】升麻12克,鱉甲30克,當歸45克,甘草12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鮮三白草
【來源】民間
【原料】鮮三白草1000克,鮮皂角棘250克。
【製法】同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後直接熏局部,或用多層紗布覆蓋以助熏蒸。每日2次,每次30分鍾
鮮芋頭
【原料】鮮芋頭1份,去皮搗成糊狀,生薑汁1/3份,麵粉1份,蜂蜜少許。
【製法】混合均勻後攤於塑料布上,厚約2毫米,外敷於關節周圍,用繃帶包紮固定,上下端要紮緊,以防藥物外溢。冬季每3天換藥1次,夏季1-2天換藥1次,以保持濕潤。
馬前子
【來源】民間
【原料】馬前子60克,老鸛草、透骨草、山甲珠、毛薑各30克。
【製法】將馬前子加溫水泡至皮軟,剝去皮,破為兩半,晾幹後放香油內炸,至酥焦為度,與其餘幾味共碾細麵,每晚服0.3克-0.4克,黃酒或白開水衝服。
母烏雞
【來源】民間
【原料】母烏雞一隻,麻黃、牛蒡子各12克。
【製法】先將烏雞捏死或吊死(勿見鐵器),去毛及內髒,洗淨,置砂鍋內加水淹住雞為度,然後將麻黃、牛蒡子包裹,同入鍋內燉煮,可用少量食鹽,勿加其它調味品,以肉爛為宜,取出麻黃、牛蒡子,吃肉喝湯,早、晚各1次。
杜仲、麻黃
【來源】民間
【原料】杜仲、麻黃、牛膝各15克,老母雞1隻。
【製法】將藥用紗布包好,置於母雞腹腔中,不加佐料,清水煮熟,先空腹吃雞肉,再飲湯。然後蓋被子發汗,待汗出透之後(大約60分鍾),可更換襯衣,以防著涼。
麻黃和豬蹄
【原料】麻黃60克,豬蹄1副。
【製法】加水同煎,豬蹄爛後,去渣,先喝湯後吃蹄。主治風濕性手臂痛。
煆白礬末
【來源】民間
【原料】煆白礬末一匙,溶入一杯開水中,趁熱洗患處。
【製法】對膝蓋以下神經痛也有療效
玉竹、桑寄生
【來源】民間
【原料】玉竹、桑寄生各30克,鹿銜草、白術、茯苓、淮牛膝、白芍各15克,炙甘草9克。
【製法】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若能再用玉竹30克爆兔肉或老母雞,療效尤為鞏固
白附子、白及
【來源】外治方
【原料】白附子、白及、白蘞、白茯苓、密陀僧各等分,
【製法】研細末,睡前用人乳汁(或牛奶)和藥末擦麵
白僵蠶和白牽牛
【來源】外治方
【原料】白僵蠶,白牽牛等分為細末,蜜調搽
炙黃芪和黨參
【來源】單驗方
【原料】炙黃芪30克,黨參24克,炒白術15克,朱茯神15克,炒棗仁12克,炙遠誌15克,龍眼肉15克,當歸15克,蟬蛻6克,炙甘草6克,大棗6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
【製法】水煎服,
【功效】適用於心脾兩虛,腎陰不足者
柴胡和生地
【來源】單驗方
【原料】柴胡9克,生地15克,白術9克,丹參15克,香附12克,茯苓12克,薄荷3克,煨薑15克,蟬蛻6克,
【製法】水煎服此方用於肝鬱脾虛者。
烏梅
【來源】外治方
【原料】烏梅30克,食醋250克,
【製法】將烏梅打碎,用醋浸泡10日後,再用浸液揉擦患處,每日2-3次,連用7-10日,雞眼可自然脫落。或用烏梅30克,食鹽9克,食醋15毫升,溫開水50毫升。先將鹽在溫水中溶解,再放烏梅浸泡24小時,去烏梅核,將肉搗爛,加醋,共搗成泥狀即可。塗藥前,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浸泡,並用刀削去老皮。
【用法】塗藥後,外蓋紗布,膠布固定,24小時更換1次,連續用3-4次。
縫衣針
【來源】外治方
【原料】縫衣針1枚(醫用三棱針更好)。
【製法】用75%的酒精消毒,或將針尖在燈火上燒一下消毒,然後對準雞眼的中心紮進去,進針的深度以出血度(不出血則沒有效果),拔針後擠出一點血來,用碘酒消毒,外貼膠布,幾天之後,雞眼就會變軟以致脫落
沙參和丹參
【來源】單驗方
【原料】沙參50克,丹參5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連服2-3劑。
冰片粉
【來源】外治方
【原料】冰片少許。
【製法】置於雞眼上,用火點燃,至感覺疼痛時將火吹滅。每日1-2次,每次約半分鍾,一個療程5-7天。
茉莉花茶
【來源】外治方
【原料】茉莉花茶1-2克(最好是一級茉莉花茶)
【製法】放在口內嚼成糊狀,敷在雞眼處,外用膠布貼蓋,每3日換1次,一般3-5次,雞眼便自行脫落
丁香末
【來源】外治方
【原料】丁香末、肉桂末等量。
【製法】溫水調成稠膏敷貼患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
半夏粉
【來源】外治方
【原料】半夏適量。
【製法】研末,敷於患部。用藥前先洗淨患處,剪(削)去雞眼的角化組織,呈一凹麵,放入半夏末,外貼膠布。經5-7天,雞眼壞死脫落,生出新肉芽組織,再過數日即可痊愈。
梔子
【來源】外治方
【原料】梔子適量,
【製法】研成粗粉,用溫水調成糊狀,並加入少許酒精(或白酒),敷傷處,(可先在傷處塗凡士林一層),上蓋油紙或塑料薄膜,繃帶包紮,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
建曲
【來源】單驗方
【原料】建曲(建神曲)100克,黃酒、白酒各200毫升。
【製法】共浸泡2小時後即可飲用。每次飲服50毫升,每日1次。
丹參
【來源】單驗方
【原料】丹參30克,元胡15克,白芷1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連服3日。年老體弱者,用量減半
威靈仙和烏藥
【來源】單驗方
【原料】威靈仙、烏藥各15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3-5日
煆硼砂
【來源】外治方
【原料】煆硼砂(月石)適量。
【製法】研為極細粉末,裝瓶備用。每次用火柴棒(無火柴頭)的一端,取藥粉少許,點入兩眼內、外角處。點後,閉眼,雙手叉腰,兩足分開站立,作前後左右腰部運動。不能站立者,由他人幫助作雙下肢伸屈活動,約20分鍾。每日用藥3次,連用2-3次,直至痊愈。
大黃和白芷
【來源】單驗方
【原料】大黃、白芷、肉桂各10克,樟腦2克,用白酒150毫升,
【製法】共浸泡1日後,即可飲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2次。
生薑生大黃
【來源】外治方
【原料】生薑60克,生大黃30克,冰片1.5克。
【製法】將生薑去皮、洗淨、搗爛、擠汁,大黃、冰片研成細粉,再將各藥加適量開水共調成糊狀。使用前,先用蔥白頭5根,搗爛炒熱,用布包好,在痛處揉擦至局部皮膚發紅,然後將上藥敷上,用繃帶包紮,每天換藥1次。
鵝不食草
【來源】單驗方
【原料】鵝不食草適量。
【製法】研成粉末,成人每次用6-9克(小兒減半),以黃酒300-400毫升(不飲酒者用酒水各半),紅糖50-100克,同煮(沸後密蓋,勿令泄氣),過濾後分次溫服。藥傷,包括跌傷、打傷、挫傷、扭傷等,均有效。
核桃仁和紅糖
【來源】食療方
【原料】核桃仁60克,紅糖30克,黃酒30毫升。
【製法】將核桃仁、黃酒共煮熟,放紅糖。晚上,睡前服用,每日1劑
土鱉蟲
【來源】單驗方
【原料】土鱉蟲4個。
【製法】焙黃,研細末,黃酒送服,早晚各服1次。重者連服2-3天。
韭菜汁
【來源】食療方
【原料】韭菜汁150毫升,童便250毫升。
【製法】將韭菜適量,洗淨,搗爛,用幹淨紗布絞汁,與童便和勻服。
菠菜
【來源】食療方
【原料】菠菜500克,黃酒少許。
【製法】將菠菜根洗淨,搗爛,用幹淨紗布絞汁,每次取汁100毫升,用黃酒衝服,每日2次
片薑黃
【來源】單驗方
【原料】片薑黃10克。
【製法】研為粗末,水煎(或開水浸泡)2次,混合,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桑枝
【來源】單驗方
【原料】桑枝3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2劑,連服數日。
川烏草烏
【來源】外治方
【原料】川烏、草烏、樟腦各90克。
【製法】共研末,裝瓶備用。根據疼痛部位大小取藥末適量,用老陳醋或一般食醋調成糊狀,均勻敷於壓痛點上,厚約0.5厘米,外裹紗布,並用熱水袋敷30分鍾。每日1次,一般3次即收顯效。
全當歸
【來源】食療方
【原料】全當歸60克。
【製法】切片,浸於1000克米酒中,7日後飲用。
蒲公英乳香
【來源】單驗方
【原料】蒲公英120克,乳香、沒藥各12克,甘草1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蚤休
【來源】單驗方
【原料】蚤休(七葉一枝花、重樓)30克。
【製法】研為細末,每次服2-3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下。並同時用蚤休末適量,與等量凡士林調勻,塗敷患處,隔日換藥1次;或單用蚤休與醋磨汁,塗敷患處,每日3-4次。
鮮苦瓜葉
【來源】外治方
【原料】鮮苦瓜葉數片。
【製法】搗爛處敷患處。
金銀花汁
【來源】食療方
【原料】金銀花30克,生甘草10克,綠豆3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當茶飲,
【用法】每日1劑,連服3-5日
鮮魚腥草
【來源】外治方
【原料】鮮魚腥草100克,蜂蜜15克。
【製法】將魚腥草搗爛,與蜜和勻,外敷患處
【用法】每日換1次。
雞蛋
【來源】食療方
【原料】雞蛋1隻,大蜘蛛1隻。
【製法】將雞蛋頭鑿一個洞,把活蜘蛛塞入蛋內,然後將蛋用紙封好,放入鍋內蒸熟,剝去蛋殼,取掉蜘蛛,服下全蛋,每天1隻,連服7-10天為1療程。
蒼耳蟲
【來源】外治方
【原料】蒼耳蟲、麻油。
【製法】立秋後采集蒼耳蟲(在蒼耳草梗中形狀如小蠶的白色小蟲),浸入麻油中備用。先用生理鹽水,或濃茶水,或冷開水洗淨患處,再根據疔瘡、癤腫的範圍大小,每次使用1-3條蒼耳蟲外敷(可搗爛),周圍塗蒼耳早浸泡液。如有膿頭,中央應留一小孔,以便排膿,再用油紗布覆蓋包紮,每日揭開紗布,清除膿液。對已經破潰的癤腫、疔瘡,可將蒼耳蟲放入瘡口內,每日1換,症狀好轉時,可隔日1換。
【用法】亦可將本品搗爛,放在膏藥上敷患處。
大黃
【來源】外治方
【原料】大黃、黃柏、五倍子。任選1種,每種30克,或3種同用各等量。
【製法】研為細末,用食醋適量,調為糊狀,敷於患處
【用法】每日4-5次
冰片
【來源】外治方
【原料】冰片、生大黃(打碎)各10克,75%酒精(或白酒)100毫升。
【製法】共浸泡瓶中(振搖幾次),2小時後即可使用。先把肥皂液洗患處,用溫開水去淨肥皂液,再用消毒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
白蘞
【來源】外治方
【原料】白蘞適量。
【製法】研末,每次取適量,用沸水攪拌成團後,加75-95%酒精(或白酒)調成稠糊狀,外敷患處
【用法】每日1次,以愈為度。
綠豆白糖湯
【來源】食療方
【原料】綠豆50克,白糖50克。
【製法】煮湯代茶飲,每日1劑,連服5-7日。
玄參、生地
【來源】
【原料】玄參12克,生地15克,黃芩3克,生石膏12克,製大黃9克,側柏葉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蟬蛻6克,
【製法】水煎服
輕粉、黃芩
【來源】外治方
【原料】輕粉、黃芩、白芷、連翹、白附子、防風各3克,研細末,和蜜成膏,
【製法】每日洗麵時擦數次,臨睡時又重洗麵擦之。
幹薑
【來源】外治方
【原料】幹薑25克(鮮薑加倍)洗淨,晾幹後裝入瓶中加入白酒或50%酒精500亳升,密封浸泡15天後使用。
【製法】將局部用溫水洗淨擦幹,用消毒棉蘸上生薑酊擦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治療期間應忌食辛辣。
當歸、赤芍
【來源】
【原料】當歸9克,赤芍9克,柴胡9克,茯苓9克,甘草3克,薄荷1克,香附9克,天花粉9克,蟬蛻3克,
【製法】水煎服每日1劑砂與蜂蜜
【來源】外治方
【原料】朱砂與蜂蜜按4﹕1比例,加少量護膚膏調配成糊狀,
【製法】每晚睡前塗搽一次,一般8-10次即可治愈
薑蛋清
【來源】
【原料】鮮生薑適量榨汁與雞蛋清調勻,塗在已幹淨的創麵上,
【用法】每日6次,不可包紮。
【功效】1一2度小麵積燒燙傷,止痛效果好,愈合快。
薑糖汁
【原料】鮮生薑適量搗爛,
【製法】用紗布或幹淨布包好,榨取薑汁,然後加入適量白糖拌勻,以糖溶解為度,製成薑糖汁、清除傷口汙垢後,塗上一層薄薑糖汁,每日6次,不可將創麵包紮
【功效】1一2度小麵積燒燙傷,止痛快,感染少,結癡快
鴉膽子
【原料】鴉膽子20克(打碎),生百部30克,白酒、醋各250克。
【製法】此為治療一隻患手的用量。如患兩手,藥量加倍。將藥及酒、醋共放入大口瓶內,密閉,浸泡10天後備用,每日振搖1次。用時,將患手插入瓶中浸泡(浸泡過程中要注意盡量減少藥液的揮發),每次浸泡30-60分鍾,每日2-3次,經11-12天藥液泡完即愈。泡至第6-7天時,患手皮膚變得紅嫩而薄,此是將愈之兆,不須顧慮,當繼續浸泡至愈。
丁香龍膽草
【來源】外治方
【原料】丁香6-10克,龍膽草、金錢草、射幹各15-20克,枯礬6-10克。
【製法】煎取藥液1500毫升左右,倒入盆中,將病損處放入藥液內浸洗,每次15-20分鍾,早晚各洗1次,每劑煎洗2次。
地骨皮甘草
【來源】外治方
【原料】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
【製法】水煎外洗患處,每天1劑,洗2-3次。據報道,用本方治療手癬15例,均痊愈,最多用藥5天
蛇床子
【來源】外治方
【原料】蛇床子、白癬皮、苦參各40克,百部、當歸各20克。
【製法】加水3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過濾取汁,以不燙手為度,每次將患處浸洗20-30分鍾,每日2次,第二次浸洗時應加溫,每日1劑。
五虎散
【來源】外治方
【原料】五虎散(成藥,散劑)1包
【製法】以75%酒精(或白酒)適量,調成糊狀,攤在玻璃紙上,並貼在痛腫處,用繃帶固定。
麻黃和荊芥
【來源】單驗方
【原料】麻黃、荊芥、車前子、甘草各10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高血壓、心髒病患者勿用
生梔子韭菜
【來源】外治方
【原料】生梔子、生韭菜各等量。
【製法】混合搗爛後,用雞蛋清調勻,呈糊狀,均勻敷於患處,厚度為2-4毫米(如有骨折,固定後再敷),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鮮韭菜和鹽
【來源】外治方
【原料】鮮韭菜250克,食鹽3克,白酒30克。
【製法】韭菜切碎,放鹽拌勻,搗爛如泥,敷於患處,紗布包紮,再將酒分次倒於紗布上,保持濕潤為敷3-4小時後,取掉敷藥,第2日再敷1次。
食用醋
【來源】外治方
【原料】食用醋精適量。
【製法】將患足用高錳酸鉀溶液(1:5000)洗淨,然後用消毒棉球蘸醋精,直接擦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
葛根
【來源】外治方
【原料】葛根、白礬、千裏光等量。
【製法】共研為細末,密封包裝,每袋40克。每晚取藥粉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3000毫升,攪勻,將患足浸於藥水中20分鍾,7日為1療程。
山西陳醋
【來源】外治方
【原料】山西陳醋50毫升,苦參30克(捶破),花椒20克。
【製法】共放入開水中,稍涼,洗腳,每日1劑洗3-5次,連續3-7日
陳艾葉
【來源】外治方
【原料】艾葉(以陳艾葉為佳)適量。
【製法】放入開水中,煮沸5分鍾左右,稍涼後,將腳浸泡在水中,每晚睡前泡洗1次,連續3-5天。
生花生肉
【來源】食療方
【原料】生花生肉(帶衣用),赤小豆、紅棗各90克。
【製法】煮湯,一日數回飲用
生花生
【來源】食療方
【原料】生花生肉(帶衣用),赤小豆、紅棗各90克。
【製法】煮湯,一日數回飲用
冰硼散
【來源】外治方
【原料】冰硼散3支,六一散(30克)。
【製法】拌勻,於晚上將腳洗淨抹幹後,用藥末幹擦患處。
公丁香
【來源】外治方
【原料】公丁香適量。
【製法】研為細末,將患趾洗淨後,撒擦於腳趾縫內。據報道,用本方治療腳癬100餘例,均獲良效。或用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後去渣。外擦患處,每日3次。
樟樹葉子
【來源】外治方
【原料】樟樹葉子適量。
【製法】擦患處,早晚各1次,擦後將揉皺的葉子夾在患趾之間,或敷於抓破處,嚴重時可用其葉熬水,洗患處
鮮蒲公英敗醬草
【原料】鮮蒲公英、鮮敗醬草各500克。
【製法】洗淨切碎,加水1500毫升,煮開後,再煎10分鍾,待溫,浸泡患部,每次15分鍾。涼後再加熱浸泡,每劑如此反複用3次,每天1劑。連用3-5劑,
【功效】用本方治療足癬效果顯著。
男科疾病偏方
戊戌酒
【來源】《本草綱目》
【原料】黃狗1隻曲米適量
【製法】用1隻黃狗肉煮糜,連汁和曲米,釀酒。
【用法】不拘時,頻飲之。
【功效】大補元陽。適用於陽痿、精液清冷症、腰膝冷痛、小便清。
宜忌本品大熱,陰虛及無冷病人,不宜飲服。
生精湯
【來源】經驗方
【原料】熟地30克覆盆子15克枸杞子15克菟絲子15克山藥30克棗皮10克澤瀉12克
【製法】將上述各味同水煮服。
【用法】每日2次,早晚分服。
【功效】益腎生精。精液異常、腎精虧者宜服用。
熟附煨薑燜狗肉
【來源】《飲食療法》
【原料】熟附片15~30克生薑(煨熟)150克狗肉(切碎)500~1000克蒜頭花生油適量
【製法】先用蒜頭、花生油起鑊,加水燜狗肉,再放入熟附片、煨薑片,燜約兩小時。
【用法】吃狗肉;一次做好後,可分兩次食用,以免影響吸收。
【功效】助陽益元,暖腎散寒。適用於陽痿、精液清冷、夜間多尿、畏寒、四肢冰冷、慢性哮喘。
鹿茸煎
【來源】《聖濟總錄》
【原料】鹿茸156克清酒1500克
【製法】將鹿茸去毛灸黃搗羅為末,以清酒調和,放入銀器中用慢火熬成膏,盛入瓷器中。
【用法】每次半匙,空腹飯前服,溫水送下。
【功效】補腎益精。適用於骨髓空虛、精液少清冷。
獨味蜂王漿
【來源】民間方
【原料】蜂王漿適量
【製法】用開水將蜂王漿配製作1∶100的溶液。
【用法】每日口服2次,每次20~30克,長期服用。
【功效】滋補強壯,益肝健脾。適用於慢性前列腺炎以及病後全虛、營養不良。
葵菜羹
【來源】民間方
【原料】葵菜葉澱粉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葵菜葉洗淨,煮沸加入澱粉少量作羹,另以食鹽、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空腹食,每日2次。
【功效】消炎解毒,清熱利濕。適用於慢性前列腺炎。
爵床紅棗湯
【來源】民間方
【原料】鮮爵床草100克(幹者減半)紅棗30克
【製法】將爵床草洗淨切碎,同紅棗一起加水1000克,煎至400克左右。
【用法】每日2次分服,飲藥汁吃棗。
【功效】利水解毒。適用於前列腺炎。
陽痿食療方
【來源】經驗方
【原料】雄雞肝4隻鯉魚膽4隻菟絲子粉30克麻雀蛋1枚
【製法】將雞肝、鯉魚膽風幹,百日後研細,加菟絲子粉、麻雀蛋清,拌勻。做成黃豆大藥丸,烘幹或曬幹。
【用法】每日3次,每次1粒,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腎助陽。適用於陽痿。
菟絲子粥
【原料】菟絲子30~60克(鮮者可用60~10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菟絲子洗淨後搗碎,或用新鮮菟絲子搗爛,水煎,取汁,去渣後,入米煮粥,粥將成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用法】早晚服,7~10天為一療程,隔3~5天再服。
【功效】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適用於腎氣不足所致的陽痿、遺精、早泄、小便頻數、尿有餘瀝、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以及婦人帶下、習慣性流產。
鹿角膠粥
【來源】《本草綱目》
【原料】鹿角膠15~20克粳米100克生薑3片
【製法】先煮粳米作粥,待沸後,放入鹿角膠、生薑同煮為稀粥。
【用法】每日1~2次。3~5天為一療程。
【功效】補腎陽,益精血。適用於腎氣不足所致的陽痿、早泄、遺精、腰痛、婦女子宮虛冷、不孕、崩漏、帶下等。
宜忌陰虛火旺、口幹舌燥、尿黃便秘或感冒發熱者忌服。適宜於冬季服用。
雀兒藥粥
【來源】《太平聖惠方》
【原料】麻雀5隻菟絲子30~45克覆盆子10~15克枸杞子20~30克粳米100克細鹽蔥白生薑各適量
【製法】先把菟絲子、覆盆子、枸杞子一同放入砂鍋內煎取藥汁,去掉藥渣;再將麻雀去毛及腸雜,洗淨用酒炒,然後與粳米、藥汁加適量水一並煮粥,欲熟時,加入細鹽、蔥白、生薑,煮成稀粥食。
【用法】每日2次,溫熱食。3~5天為一療程,以冬季食用為佳。
【功效】壯陽,補精血,益肝腎,暖腰膝。適用於腎氣不足所致的陽痿、早泄、遺精、腰膝酸痛或冷痛、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遺尿多尿、婦女帶下。
枸杞羊肉粥
【來源】《飲膳正要》
【原料】枸杞葉250克羊腎1隻羊肉100克蔥白2莖粳米100~150克細鹽少許
【製法】將新鮮羊腎剖洗幹淨,去內膜,切細;再把羊肉洗淨切碎枸杞煎汁去渣,同羊腎、羊肉、蔥白、粳米一起煮粥。待粥成後加入細鹽少許,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1~2次,溫熱服。
【功效】滋腎陽,補腎氣,壯元陽。適用於腎虛勞損、陽氣衰敗所
致陽痿、腰脊疼痛、腿腳痿弱、頭暈耳鳴、聽力減退、尿頻或遺尿
等。
韭菜炒羊肝
【原料】韭菜100克羊肝120克
【製法】將韭菜去雜質洗淨,切1.6厘米長;羊肝切片,與韭菜一起用鐵鍋旺火炒熟。
【用法】當菜食用,每日1次。
【功效】溫腎固精。適用於男子陽痿、遺精、盜汗,女子月經不調經漏、帶下、遺尿,夜盲、角膜軟化症。
圓肉黨參燉貓肉
【原料】桂圓肉15克黨參30克貓肉150~250克
【製法】將上3味同置盅內,隔水燉熟服食。
【用法】吃肉飲湯,隔日1次。
【功效】健脾益心。適用於病後體虛、神經衰弱、頭暈目眩、陽痿等症。
冬蟲草燉胎盤
【原料】冬蟲夏草10~15克鮮胎盤1個
【製法】將冬蟲夏草與胎盤加水置瓦盅中,隔水燉熟。
【用法】吃胎盤喝湯。每周1次,一般1~2次可見效。
【功效】補氣益血。適用於陽痿、遺精、盜汗、肺結核、貧血、老年慢性氣管炎。
杜仲爆羊腰
【來源】《篋中方》
【原料】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腰500克蔥薑料酒醬油芡粉汁素油各適量
【製法】將杜仲、五味子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加熱濃縮成稠液,備用;羊腰洗淨,去筋膜臊腺,切成腰花,以芡粉汁裹勻再以素油加熱爆炒,至嫩熟,調以杜仲等的濃縮稠液、醬油、薑蔥、料酒等出鍋。
【用法】分頓食用。
【功效】補肝益腎強腰。適用於腎虛體弱、慢性腰痛、陽痿。
核桃燉蠶蛹
【原料】核桃肉100~150克蠶蛹(略炒過)50克
【製法】將核桃肉與蠶蛹同放盅中,隔水燉熟。
【用法】隔日1次。
【功效】補脾益腎。適用於陽痿、滑精、小兒疳積、胃下垂等。
肉蓯蓉粥
【原料】肉蓯蓉15克精羊肉100克粳米50克
【製法】肉蓯蓉加水100克,煮爛去渣;精羊肉切片入砂鍋內加水200克,煎數沸,待肉爛後,再加水300克;將粳米煮至米開湯稠時加入肉蓯蓉汁及羊肉再同煮片刻停火,蓋緊蓋燜5分鍾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
【功效】補腎壯陽,潤腸通便。適用於陽痿、遺精、早泄、性機能
減退等。
宜忌大便泄瀉、相火偏旺者忌服。
一品山藥
【原料】生山藥500克麵粉150克核桃仁什錦果脯蜂蜜各適量白糖100克豬油芡粉少許
【製法】將生山藥洗淨,蒸熟,去皮,放小搪瓷盆中加入麵粉,揉成麵團,再放在盤中按成餅狀,上置核桃仁、什錦果脯適量,移蒸鍋上蒸20分鍾。出鍋後在圓餅上澆一層蜜糖(蜂蜜1湯匙、白糖100克、豬油和芡粉少許,加熱即成)。
【用法】每日1次,每次適量,當早點或夜宵吃。
【功效】補腎滋陰。適用於消渴、尿頻、遺精
龍骨粥
【來源】《千金翼》
【原料】煆龍骨30克糯米100克紅糖適量
【製法】將龍骨搗碎,入砂鍋內加水200克,煎1小時,去渣取汁,入糯米,再加水600克,紅糖適量,煮成稀稠粥。
【用法】早晚空腹熱食之,5天為一療程。
【功效】鎮驚潛陽,收斂固澀。適用於遺精以及產後虛汗不止、盜汗、自汗、崩漏等。
宜忌濕熱之症不宜服用。
酒炒螺螄
【來源】《扶壽精方》
【原料】螺螄500克白酒適量
【製法】將螺螄洗淨泥土,置鐵鍋中炒熱,加適量白酒和水,煮至湯將盡時起鍋。
【用法】用針挑螺螄肉蘸調料吃。
【功效】清熱利尿止遺。適用於小便白濁不利、滑精。
韭子粥
【來源】《千金翼方》
【原料】大量菜子15克粳米50克細鹽適量
【製法】將韭菜子用文火炒熟,與粳米、細鹽少許同入砂鍋內,加水500克,以慢火煮至米開粥稠即可。
【用法】每日2次,溫熱食。
【功效】溫腎助陽,止遺泄。適用於腎陽虛弱所致遺精、陽痿、精冷、遺尿、夜尿增多、小便頻數、白濁、白帶、腰膝酸軟等。
豬腎煨附子
【原料】豬腎1對熟附子末3克
【製法】將豬腎1對,切開去膜,入熟附子末,濕棉紙裹煨熟。
【用法】空腹食,每日1次。
【功效】補腎益精。適用於腎陽虛之腰痛、腰以下冷、遺精陽痿、耳鳴耳聾、小便頻數。
蓮子百合煲豬肉
【原料】蓮子30克百合30克瘦豬肉200~250克
【製法】將蓮子、百合、瘦豬肉加水適量,置文火上煲熟。
【用法】調味後服用。
【功效】交通心腎,固攝精氣。適用於夢遺、心悸、失眠、滑精、淋濁、帶下。
豬脊髓煲蓮藕
【原料】豬脊髓500克(連脊骨)蓮藕250克
【製法】將上2味同放鍋內熬煲。
【用法】當菜服食,每周2劑,一般4~8劑即可見效。
【功效】補血益腎。適用於遺精、麵色蒼白、四肢乏力、腰膝酸軟。
芡實粉粥
【來源】《本草綱目》
【原料】芡實粉30克核桃肉(打碎)15克紅棗(去核)5~7枚糖適量
【製法】芡實粉先用涼開水打糊,放入滾開水中攪拌,再拌入核桃肉、紅棗肉,煮熟成糊粥,加糖。
【用法】不拘時服。
【功效】滋補脾腎,固澀精氣。適用於脾腎氣虛、精氣不固而引起的遺精、滑泄、腰膝無力等。
雞蛋三味湯
【來源】民間方
【原料】雞蛋1個去芯蓮子芡實懷山藥各9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蓮子、芡實、懷山藥熬煎成藥湯,再將雞蛋煮熟,湯內加入白糖適量即可。
【用法】吃蛋喝湯,每日1次。
【功效】補脾,益腎,固精安神。適用於腎虛遺精。
豬腰核桃
【來源】經驗方
【原料】豬腰1對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
【製法】將豬腰與杜仲、核桃肉同煮熟。
【用法】燉熟後蘸少許細鹽食用。
【功效】益腎助陽,強腰益氣。適用於腎虛不固的遺精盜汗。
椰子糯米蒸雞飯
【原料】椰子肉糯米雞肉各適量
【製法】將椰子肉切成小塊,加糯米、雞肉適量,置有蓋的瓦盅內,隔水蒸至熟。
【用法】當飯吃,每日1次。
【功效】補脾益心攝精。適用於早泄、陽痿、四肢乏力、食欲不振。
腐皮白果粥
【原料】白果9~12克腐皮45~80克白米適量
【製法】將白果去殼和芯,與腐皮、白米置鍋中加水適量,煮粥。
【用法】每日1次,當早點吃。
【功效】補腎益肺。適用於早泄、遺尿、小便頻數、白帶過多、肺虛咳喘等。
芡實茯苓粥
【原料】芡實15克茯苓10克大米適量
【製法】將芡實、茯苓搗碎,加水適量,煎至軟爛時再加入淘淨的大米,繼續煮爛成粥。
【用法】1日分頓食用,連吃數日。
【功效】補脾益氣。適用於小便不利、尿液混濁、陽痿、早泄。
溜炒黃花豬腰
【來源】民間方
【原料】豬腰500克黃花菜50克薑蔥蒜素油食鹽糖芡粉各適量
【製法】將豬腰切開,剔去筋膜臊腺,洗淨,切成腰花塊;黃花菜水泡發切段;炒鍋中置素油燒熱,先放入蔥、薑、蒜等作料煸炒,再爆炒豬腰,至其變色熟透時,加黃花菜、食鹽、糖煸炒,再入芡粉,湯汁明透起鍋。
【用法】頓食或分頓食用。
【功效】補腎益脾,固澀精液。適用於腎虛腰痛、耳鳴、早泄、陽痿、產婦乳少。
山藥茯苓包子
【來源】《儒門事親》
【原料】山藥粉100克茯苓粉100克麵粉200克白糖300克豬油青絲紅絲適量
【製法】將山藥粉、茯苓粉置大碗中,加冷水適量浸成糊狀,移火上蒸30分鍾,取出調麵粉和好,發酵調堿製成軟麵,再以白糖豬油、青紅絲(或果脯)作餡,包成包子,蒸熟。
【用法】每日1餐,當早點吃。
【功效】益脾補心澀精。適用於食少納呆、消渴、遺尿、遺精、早泄。
北芪杞子燉乳鴿
【來源】《飲食療法》
【原料】北芪30克杞子30克乳鴿1隻
【製法】先將乳鴿去毛及內髒與北芪、杞子同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
【用法】飲湯吃肉,一般3天燉1次,3~5天為一療程。一療程即
【功效】補心益脾,固攝精氣。用於早泄、陽痿、體倦乏力、自汗、心悸。
蓯蓉羊肉粥
【來源】《本草綱目》
【原料】肉蓯蓉10~15克精羊肉63克粳米100克精鹽適量蔥白2莖生薑3片
【製法】分別將肉蓯蓉、精羊肉洗淨後細切,先用砂鍋煎肉蓯蓉取汁,去渣,入羊肉、粳米同煮,待煮沸後,再加入精鹽、生薑蔥白煮為稀粥。
【用法】適於冬季服用,以5~7天為一療程。
【功效】補腎助陽,健脾養胃,潤腸通便。適用於腎陽虛衰所致的陽痿、遺精、早泄、女子不孚、腰膝冷痛、小便頻數、夜間多尿、遺尿以及平素體質羸弱、勞倦內傷、惡寒怕冷、四肥欠溫、脾胃虛寒、老人陽虛便秘等症。
杞子南棗煲雞蛋
【原料】杞子15~30克南棗6~8個雞蛋2隻
【製法】先將雞蛋煮熟去殼,然後與杞子、南棗同煮。
【用法】吃蛋飲湯,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次即可見效。
【功效】補心脾,攝精氣。適用於遺清、早泄、頭暈眼花、精神恍惚、心悸、健忘、失眠。
淮山圓肉燉水魚
【原料】淮山藥15~20克桂圓肉15~20克水魚(又名鱉)1尾
【製法】先用滾水燙魚,使其排尿,再切開洗淨,掏出內髒,然後將水魚肉、水魚殼、淮山藥、桂圓肉一起放入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服用。
【用法】喝湯吃肉,每星期燉服1次。
【功效】補腎益精。適用於早泄、食欲不振、心悸怔忡、泄痢、耳聾目暗。
37 中醫方劑大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