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泌尿係統疾病
一、泌尿係感染
中老年人泌尿係感染發生率高達10%,僅次於呼吸道感染,在中老年人感染、發熱病因中占第二位。泌尿係感染主要包括膀胱炎和腎盂腎炎。
[病因]
1.中老年人由於神經肌肉功能減退,排尿反射不敏感,排尿無力,尤其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排尿不暢,膀胱內殘餘尿增多,容易使細菌繁殖生長。
2.中老年人常有腎集合管憩室、腎囊腫、腎結石、輸尿管狹窄、腫瘤壓迫等,使尿路梗阻,易引起尿路感染。
3.老年女性,雌激素減少,尿路粘膜退行性改變,陰道pH相對升高,難以抑製局部細菌生長,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
4.中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前列腺炎、慢性肝、腎疾病、腦血管病、偏癱、臥床、尿失禁、全身抵抗力低、營養狀況不佳、會陰部清潔衛生差,很易受細菌侵襲。
[症狀]
1.尿路刺激症狀,病人多數有尿頻、尿急,每小時急需排尿三四次,排尿量極少,但有尿意,尿時有疼痛或燒灼感。
2.全身症狀,中老年人泌尿係感染菌血症發生率高達25%~30%,因而全身反應明顯。可有寒戰、發熱(體溫可升至39℃~40℃)、乏力、食欲差、惡心、嘔吐、腰背痛,嚴重者可產生敗血症、中毒性休克。
3.尿檢驗可發現大量白細胞、膿細胞、紅細胞和細菌,嚴重者尿可呈膿性或肉眼血尿,尿有特殊腥臭味。
[防治措施]
1.及時解除尿路梗阻的病因,如及早治療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子宮脫垂,泌尿係結石,尿路狹窄等,保持尿路通暢。
2.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提高和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肺部慢性疾病等,都很容易並發泌尿係感染。
3.注意不斷提高中老年人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使其保持較高的抗病能力。
4.長期臥床者,應經常保持會陰部清潔衛生,尤其女性會陰部分泌物多、尿道又短,很易逆行至膀胱,引起泌尿係感染。
5.尿路插管,如導尿、膀胱鏡檢查時,應予以抗生素預防治療。
[治療措施]
1.一般對症治療,發熱時應臥床休息,多飲水,多排尿,尿路梗阻者應設法解除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引起梗阻,應留置導尿,保持尿液引流通暢。
2.抗菌藥物治療
膀胱炎應用抗菌藥物需3日~7日;腎盂腎炎一般抗菌藥物要用2周,若給藥後48小時~72小時,症狀仍無明顯好轉,應根據尿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更換敏感的抗菌藥物。一療程結束後,一周內複查尿細菌培養,若仍陽性,則換另一種有效抗菌藥物,再治療2周,然後再作尿細菌培養。
一般泌尿感染可先選用口服消炎藥:①複方新諾明,口服,每次2片,每天2次~3次。②呋喃妥因,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③氟呱酸(諾氟沙星),口服,每次0.2克~0.4克,每日3次。④氟嗪酸(氧氟沙星、泰利必妥)口服,每次0.1克~0.2克,每日3次。該藥對泌尿係感染常見的細菌如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綠膿杆菌均有良好的殺菌作用。
重症泌尿係感染,應采用肌肉或靜脈給藥效果較好。可酌情選用氨苄青黴素、氧呱嗪青黴素、菌必治、先鋒必素、複達欣、泰寧、環丙沙星等。
二、尿失禁
尿失禁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膀胱貯尿機能障礙,使患者間斷或持續性不由自主經尿道漏尿,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患累及膀胱、逼尿肌-括約肌功能的結果。尿失禁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病症,它給中老年人精神、心理及肉體上帶來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該病症的患病率女性多於男性,高齡老人患病率可達25%以上。
[病因]
中老年人易患尿失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中樞神經疾患,中老年人腦血管疾病及神經退行性疾病隨增齡而增多,如腦梗塞、腦出血、老年癡呆、帕金森病、腦萎縮等,大腦皮層排尿中樞受到損害,喪失了對排尿控製的功能,產生中樞性尿失禁。
2.尿道外括肌受損,常見於膀胱癌、直腸癌、子宮頸癌根治手術或前列腺增生症手術時,損傷了尿道外括約肌,失去了控製尿的能力。
3.尿道機械梗阻,中老年人常見的前列腺增生、膀胱頸部炎症所致膀胱頸攣縮、尿道炎症所致尿道狹窄,排尿不暢使膀胱過度充盈,尿被迫外溢。
4.女性絕經後,雌激素分泌減少引起尿道壁和盆底肌肉張力減退,或因分娩損傷、子宮脫垂等,改變了膀胱底部與後尿道膀胱頸相對位置,使膀胱內壓力調節、傳遞發生障礙,因而產生尿失禁。
5.急迫性尿失禁,中老年人容易患尿道炎、膀胱炎、膀胱腫瘤、結石,刺激逼尿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產生尿頻、尿急現象,從而引起急迫性尿失禁。
[治療措施]
1.中老年人要重視自我保健,加強運動鍛煉,注意營養,不斷增強體質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延緩衰老是預防中老年人尿失禁的根本措施。
2.中老年人每日做一些收腹、提肛運動,以不斷增強膀胱、尿道括約肌及盆底支持組織的張力,保持良好排尿、控尿的功能。
3.一旦發生尿失禁,積極查清病因,進行病因治療,如膀胱或尿道炎症,應給予消炎治療;膀胱腫瘤、結石等應進行手術切除;老年女性雌激素減少所致的陰道、尿道炎或尿道壁、盆底肌肉鬆弛,應予以適量補充雌激素治療。
4.對尿失禁的中老年人要多給予精神安慰,對一些暫時性尿失禁者,如膀胱炎症、前列腺增生、雌激素缺乏等,積極祛除病因,並向病人耐心解釋,幫助樹立信心,配合治療,盡快康複。
5.尿失禁的藥物治療:
(1)普魯本辛,口服,每次15毫克~30毫克,每日3次,可使膀胱肌肉鬆弛,增加膀胱容量,對於不穩定膀胱及無抑製性膀胱引起尿失禁有效,但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者禁用。
(2)雙環維林,口服,每次25毫克,每日3次。作用同普魯本辛,但副作用較小。
(3)丙咪嗪,口服,每晚25毫克,治療老年性尿失禁有效率60%。該藥屬三環類抗抑鬱藥,亦有抗膽堿能作用,可鬆弛膀胱平滑肌,對急迫性尿失禁有效。
(4)心痛定,口服,每次5毫克~100毫克,每日3次,可使膀胱容量增加,延遲無抑製收縮,降低膀胱興奮性,對急迫性尿失禁有效。
(5)黃酮呱酯(泌尿靈),口服,每次0.2克,每日3次,可解除泌尿係平滑肌痙攣,對急迫性尿失禁有效。
(6)麻黃素,口服,每次12.5毫克~25毫克,每日3次。可提高尿道括約肌張力,對於打噴嚏、咳嗽用力舉重物致腹內壓增高引起的壓力性尿失禁有效。對高血壓、冠心病、甲亢者禁用。
(7)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口服,每次10毫克,每日3次,或用氨酰心安,口服,每次12.5毫克~25毫克,每日一二次。對心動過緩、哮喘、心衰患者慎用。可增加尿道平滑肌張力,增加尿道阻力,對壓力性尿失禁有效。
6.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手術,手術成功率已達90%以上,但該裝置價格昂貴(數千美元),難以普及。
7.泰弗隆(Teflon)注射療法,該製劑對人體組織刺激性小,不易吸收,將其注射至尿道括約肌缺損處,增加尿道阻力,有效率可達76%,但遠期效果尚不夠理想。
8.對於長期臥床尿失禁患者,如腦血管疾病,截癱病人,應加強護理,保持皮膚幹燥,防止褥瘡,防止感染。男性病人可采用陰莖夾或外部集尿袋套在陰莖上收集尿液。女性病人采用尿墊,必要時應用留置導尿管,但要經常衝洗消毒,防止繼發泌尿係感染。護理工作要強調細心、耐心、熱心、愛心,不要討厭、嫌棄病人,要尊重人,愛護病人。因為此類疾病給患者精神、心理、肉體帶來極大的痛苦,他們渴求親人們、醫護人員及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三、腎病綜合征
臨床以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腫、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為特征的腎髒病變。
[病因]
1.原發性:急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
2.繼發性:結締組織疾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幹燥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為等。
3.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病,澱粉樣變腎病等。
4.過敏性疾病:如花粉過敏,藥物過敏,蛇毒,蜂毒,蟲咬,免疫接種過敏,血清病等。
5.感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相關性腎炎,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瘧原蟲、血吸蟲等感染後腎炎。
6.腫瘤:如何傑金氏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7.腎毒性物質:如汞、鉛、鉍、金等中毒。
8.其他:腎靜脈血栓形成,縮窄性心包炎、先兆子癇等。
9.先天性疾病:如Alport綜合征,先天性腎病綜合征,Fabry病等。
[症狀]
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3.5克/日。
2.水腫:雙下肢水腫明顯,平臥何處後仍不能消退,嚴重者表現為全身水腫,陰囊水腫或伴有胸水和腹水。
3.低蛋白血症:由於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質,導致血漿白蛋白下降,小於30克/升。
4.高脂血症:因為嚴重低蛋白血症,導致血漿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代償性升高。
[診斷依據]
1.凡是具有臨床表現的四個特征者均可診斷為腎病綜合征。
2.不伴有血尿、高血壓,腎功能正常,尿蛋白以中分子為主者,為腎病綜合征I型;伴有持續血尿、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尿蛋白以大分子為主者為腎病綜合征II型。
3.尋找發病原因,鑒別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腎病綜合征。
4.腎穿刺活組織檢查:幫助了解腎小球的病理變化,明確診斷,從而製定治療方案,估計預後,極為重要。常見的病理分型:微小病變型,係膜增生型,膜性腎病,膜性增生型腎炎,局灶節段腎小球硬化,新月體型腎小球腎炎。
[治療措施]
1.休息:有明顯水腫、高血壓者,應臥床休息。
2.飲食:對於高度水腫、尿少者,應嚴格限製水的攝入量,並予低鹽飲食。
3.營養:保證每日每千克體重總熱量30~40千卡,蛋白質入量每日每千克體重1.0克,對於嚴重低蛋白血症者,可適當給予靜脈點滴人血白蛋白。
4.利尿:對於水腫嚴者並伴有胸水和腹水者,應給予利尿劑治療,如速尿每次20毫克、每日1~2次,或雙氫克尿塞25~50毫克,每日1~2次,如果血鉀偏低;還可加氨苯喋啶50~100毫克,每日1次,以防止低鉀血症。
5.免疫抑製劑
最常用的藥物是腎上腺皮質激素(俗稱“激素”),其口服製劑商品名為強的鬆或潑尼鬆。用藥原則:足量,緩慢減藥,長療程。具體方法是開始用藥劑量要大,每日每千克體重1毫克,常用40~60毫克,即8~12片,早上一次頓服。當尿蛋白消失後,激素緩慢減量,每周或兩周減5毫克或2.5毫克,總療程一年至一年半。如果用藥8周,尿蛋白仍不減少或消失,應加用其他免疫抑製劑。
激素副作用:激素有輕度水鈉瀦留作用,在大劑量用藥初期、可能會使水腫加重,部分病人出現高血壓;激素可增加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使尿素氮升高,加重低蛋白血症;因該藥抑製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低下,很易繼發細菌或病毒等感染;長期用藥易出現血糖升高,高血壓,骨質疏鬆,特別是在老年患者,此外低鉀血症,潰瘍病伴消化道出血,向心性肥胖,如滿月臉,水牛背,痤瘡,多毛;長期大劑量用藥後突然停藥,易發生激素戒斷綜合征及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因此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服藥,不能隨意停用激素,否則易發生嚴重不良後果。
其他免疫抑製劑:對於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複發作的腎病綜合征,應加用環磷酰胺或鹽酸氮芥等藥物。
抗血小板聚集藥-潘生丁,有降低尿蛋白作用。初使劑量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逐步增大劑量,至每次75~100毫克,每日3次。
四、尿酸性腎病
尿酸是嘌呤類化合物在人體內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尿酸合成過多或排泄障礙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增多,促使尿酸鹽沉積於腎髒,導致尿酸性腎病。
[病因]
為各種原因引起的尿酸合成增多,分解代謝減慢,尿酸的排泄障礙(包括腎小球濾過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增多或分泌減少)以及尿酸的生成異常,均可產生高尿酸血症。
[發病機理]
1.慢性高尿酸血症腎病
長期高尿酸血症,尿酸鹽沉積於關節腔內,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沉積於關節附近的滑囊膜、鞬鞘、軟骨和耳廓的皮下組織,產生痛風結節(又稱痛風石);尿酸鹽沉積於腎間質,導致尿酸性間質性腎炎。
2.急性高尿酸血症腎病
在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惡性腫瘤的放療和化療後,組織破壞,細胞分解,引起急劇的血尿酸增多,當大量尿酸從腎髒排泄時,超過了腎髒排泄能力,尿酸結晶即在腎小管、集合管、腎盂聚積,阻塞尿路,導致少尿或無尿,引發急性腎衰。
3.尿酸性結石
當尿中含有大量尿酸鹽,且尿PH偏低、尿液呈酸性時,尿酸鹽不易溶解、此時極易形成尿酸結石。
[診斷方法]
1.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大於460微摩爾/升(7.9毫克/分升),少數病人可高達1189.6微摩爾/升(20毫克/分升)。
2.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大於2.5倍。
3.有痛風性關節炎史,夜間突發的小關節紅、腫、劇痛,尤以足部第2蹠趾關節最常見,慢性者先有腎小管功能異常,之後緩慢出現腎功能減退,或尿酸結石。
[治療措施]
1.飲食少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髒(心肝腎腦等)、沙丁魚、魚卵等。
2.嚴格戒酒,防止過胖。
3.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宜多飲水,多排尿。
4.堿化尿液(服用碳酸氫鈉),以利尿酸排泄。
5.藥物立加利仙可抑製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從而降低血尿酸濃度。別嘌呤醇能抑製次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從而減少尿酸的合成,劑量為每次100毫克,每日1~3次。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可用秋水仙堿,芬必得、消炎痛等藥物消炎止痛。
五、急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多見於青少年,中老年人較少見。多數是由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後產生一種免疫複合物,造成腎小球免疫病理損傷。
[症狀]
臨床上可以急性起病,約有50%以上的患者出現血尿、蛋白尿,70%以上出現水腫、高血壓。病人常伴有乏力、惡心、嘔吐、頭暈、腰痛或腹痛。該病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大部分預後良好。但中老年人急性期發病往往不典型,不能及時診治,病情遷延轉為慢性,甚至出現腎功能衰竭,則預後不良。
[防治措施]
1.中老年人要注意預防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一旦發病應及早並徹底治療。
2.平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使機體保持良好免疫狀態,以抵禦自身免疫疾病。
3.腎炎急性期應注意臥床休息2至4周,直至肉眼血尿及水腫減退,血壓接近正常,再在室內逐漸恢複活動。
4.急性期限製水、鈉及蛋白質攝入,以減輕腎髒負擔。
5.若咽部或皮膚有感染灶,應給予青黴素或其他抗鏈球菌消炎藥物治療,一療程至少應給7天~10天。
6.水腫明顯者應給袢利尿劑如速尿口服,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或丁尿胺口服,每次0.5毫克~1毫克,每日2次。一般不用噻嗪類、貯鉀利尿劑。
7.降低血壓,伴有血壓較高者,可選用心痛定、絡活喜、開搏通、呱唑嗪等降壓治療。
8.對症治療,如有心衰應給予洋地黃製劑強心治療或給硝普鈉等擴張血管,減輕心髒前後負荷。若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有條件可選用腹膜透析或血液濾過,療效較佳。
六、急性腎功能衰竭
急性腎功能衰竭,簡稱急性腎衰。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腎實質病變,致使腎單位喪失調節機體水分及電解質平衡的功能,對機體代謝產物或毒素不能及時排泄,導致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及尿毒症者,稱之為急性腎衰。
[症狀]
1.胃腸道症狀,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有10%~30%的患者可出現胃腸道出血。
2.心血管係統症狀,15%~20%有中度以上高血壓,若水、鈉瀦留過多可發生心力衰竭、心悸、氣短、呼吸困難,30%左右發生心律失常或心包炎、心包積液,甚至心包填塞,可危及病人生命。
3.神經精神症狀,可出現嗜睡、神誌混亂、焦慮不安、強直性肌痙攣和癲癇樣發作。
4.血液係統表現,常有嚴重貧血,血小板減少而致出血傾向。
5.感染,有30%~70%急性腎衰患者合並感染,也是導致急性腎衰的重要死因之一。多為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由於免疫功能下降,對抗生素的效果較差。
6.少尿,急性腎衰最初7天~14天可尿量很少,若24小時尿量少於400毫升稱少尿,少於100毫升稱無尿。若經過及時搶救渡過少尿期,尿量可逐漸增加,經5天~7天後,尿量達高峰,每日可超過2000毫升,稱多尿期,此時應注意水、鈉、鉀的缺失,否則亦可導致死亡。多尿期過後,腎功能逐漸恢複,常需數月,有的亦可能遷延為慢性腎衰。
[防治措施]
中老年人腎髒儲備功能很低,在應激情況下,如手術、感染、高熱、創傷,急重症如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很易引起急性腎衰,中老年人急性腎衰的病死率很高,約在60%以上。因此,保護中老年人腎髒功能,是老年醫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防重於治。
1.要注意積極防治損害中老年人腎功能的一切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慢性肝炎、肝硬化、心力衰竭、腎動脈硬化狹窄、急性感染、燒傷、泌尿係結石梗阻、某些溶血性疾病,如黑尿熱、吞豆病、輸錯血型等,均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必須及早防治。
2.避免應用腎毒性較大的藥物,中老年人急性腎衰的病因中,有25%~35%的病人是由於用藥不慎所致。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頭孢菌素、利福平、某些抗腫瘤藥物(順鉑、亞硝基脲類、氨甲喋呤、絲裂黴素、光輝黴素)、解熱鎮痛藥、海洛因、磺胺藥、降糖藥、利尿劑、降壓藥、碘造影劑等。若必須應用上述藥物時應注意減量,並定期檢查血、尿,密切監視腎髒功能。
3.在搶救一些危重病人時,要十分小心保護腎髒功能,如搶救高血壓危象、腦出血時,降壓不要太猛,以免腎髒灌注不足,引起急性腎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大手術、失血、脫水時,應注意補充血容量,避免由於腎髒低灌注,引起急性腎衰。
4.避免接觸對腎髒毒性較大的化學物質,脫離有害物質汙染嚴重的環境,如四氯化碳、丙二醇,某些重金屬如汞、鉍、砷、金、銀、銻、銅等,某些農藥、殺蟲劑、滅鼠藥等均可引起腎髒急性中毒性腎小管壞死。
[治療措施]
1.支持治療。老年患者在少尿期應攝入高熱飲食,適當補給優質蛋白(如牛奶、魚、雞蛋、瘦肉等)或靜脈滴注氨基酸。若血中氮質很高時,應嚴格限製蛋白飲食(小於0.6克/千克體重)。使用能量藥物如ATP、輔酶A、細胞色素C、肌苷等。進入多尿期,尿素氮開始下降,可增加蛋白質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