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創造價值 李嘉誠放長線釣大魚
被世人稱譽為“世界猛龍”、“天之驕子”的李嘉誠,經營的地產、金融、酒店、石油、電力、貨櫃碼頭等業務,遍布全球五大洲;他的財產總額約為200億港元,長期位居港澳華商富豪榜首;他在香港所擁有的土地占有率,其麵積僅次於港府;他擁有英資和記黃埔公司40%的控股權,並出任其董事會主席;他掌握的股票占香港股市總值的近2成。李嘉誠還是全國人大常委、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李嘉誠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善於運用“放長線釣大魚”的經營方法。
李嘉誠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1939年日寇入侵廣東後,隨父親流浪到香港。1942年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一麵打工糊口,一麵堅持自學。由於他幹起活來有一種拚命的勁頭,做什麼事都那麼全力以赴,又加上他機敏好學,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深受老板的賞識, 1948年被提拔為工廠經理。這一機遇為他以後搞經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1950年,李嘉誠憑自己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創辦了自己的長江塑料廠,主要生產玩具和生活用品。
50年代後半期,李嘉誠發現歐美市場上出現了塑料花熱。用塑料製成花朵、水果,草木等,幾乎家家戶戶、各個辦公室、酒樓等都喜歡放上一兩盆用塑料製成的不凋謝、可洗滌、四季鮮豔的塑料花點綴。他又看到香港的廉價勞動力及自由港的有利地位,於是果斷決定改產塑料花,並把經營重點放在爭取海外長期訂單上。他把這一方法稱為“放長線釣大魚”。他的這一戰略很快被驗證是成功的。僅7年時間,他就得到了數萬港元的收益,他的長江塑料廠也躋身世界最大的塑料花生產廠之列。
1957年,李嘉誠在自己工廠所在地北角地區,買下一塊地皮,投資建成一幢12層大廈, 1960年,他又在柴灣投資第二幢大廈;爾後投資則更猛,甚至在1964年的銀行風潮及1967年的騷亂期間,在香港物業價格暴跌時,他仍然繼續購入地皮、樓宇等,而且隻買不賣。經過14年投入之後的李嘉誠,於1971年正式組建了自己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票市場開始狂熱,李嘉誠將其25%的股票投入股市,從中大獲巨利。此後的地產生意更是一步高過一步。1975年,“長實”擁有樓宇麵積500萬平方英尺。隨後世界經濟衰退嚴重地打擊著香港市場,股票行情暴跌,地價的下跌幅度也很大。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的李嘉誠,不但不急於拋售,反而又購入一批地皮,第二年又收購了擁有兩家旅館的溫可公司。這樣一來,到1978年,他已擁有樓宇麵積1500萬平方英尺,超過了香港頭號地產大王“置地公司”。1981年以後,其建築樓宇的土地麵積又增加2900平方英尺,李嘉誠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擁有者。
李嘉誠有了實力,便同香港的英資財團展開了競爭。他要做點事給英國人看看,要和長期以來控製香港經濟的五大洋行(彙豐、怡和、太古、和記、會德豐)抗爭。 1977年,香港地鐵進行中區鬧市的遮打站和金鍾站的上蓋興建招標,李嘉誠掌握到地區急需資金回籠以減輕負債壓力的心態,提出興建優質商業大廈出售,一次性地賺取巨資,而不像以往那樣興建供出租的商業樓;同時,他又將2期進展計劃與地鐵同步,以便使地鐵通車之日,即為大廈完工出售之時。如此投標方案正中地鐵籌備組下懷,李嘉誠一舉戰勝其主要競爭對手,原香港地產業霸主——英資置地產業公司。此舉使他的聲望大增,為日後在競爭中屢屢得手奠定了基礎。1978年,他不動聲色地大量收購一家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瓏的股票。他深知,青洲英瓏在九龍和紅石勘一帶有幾十萬平方英尺的地皮,進入80年代後,這裏將大有可為。現在放長線,將來必能釣到大魚。緊接著,他又把目標轉移到怡和集團的九龍倉,不聲不響地購入20%股權,待包玉剛與英資為爭奪九龍倉控股權而殺得難分難解、股價陡長時,他將收到的1000萬股全部轉讓給包氏,既支持了同胞,又使自己獲利5900萬港元。1979年9月25日,是香港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日子,李嘉誠出資6.3億港元,收購了英資和記黃埔公司22.4%的股票,首開華資企業控製英資企業的先河,壯了華人的氣勢,令世人矚目。至1981年初,李嘉誠已擁有和記黃埔40%的股權,順理成章地成了這家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與此同時,他還打入香港實力最強的彙豐銀行,成了該行的董事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