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創造價值 不斷創新,出奇製勝
窮苦人出身的大企業家,台灣億萬富翁張敏鈺,是一位叱吒中國工商界數十年的一代名流。他在幾十年的經營中,賺錢仿佛先天與他有緣,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即使在日寇入侵中國時,在動蕩不穩的社會環境中,他仍能找到賺錢之道。張敏鈺從大陸紡織王到寶島水泥巨子一生經營不敗的秘訣,就在於他有著超人的創新精神。
張敏鈺1913年9月14日生於浙江省鎮海霞浦鎮。家中早幾代時本來小有資產,不料到他父親這一輩時,家道敗落。他9歲時剛入私塾讀了一年,父親就因屢賭屢輸而自暴自棄,聲稱不再給他學費。為了讀書,他隻好自己想辦法賺錢作學費。他起早貪黑,先從瓜農那兒賒來西瓜,放在木桶中,沉入井裏就去上學。放學後,再把西瓜從井中取出,拿到路邊去賣。經過井水“冷凍”過的西瓜,在炎熱的夏季吃起來格外清冽爽口,他的西瓜成為過往路人消暑解渴的最好食品。於是他每天都能很快把瓜賣完。冬天他就改賣米糕,也靠出奇招、出花樣使買賣順利。他還經常捉魚蝦、養田螺,並在屋後開墾出一小塊地種菜,為窮苦的母親分擔一些憂愁。就這樣,他小小年紀竟堅持幾年不間斷,一方麵為自己賺足了學費,一方麵也培養了他做生意善找竅門的靈感,從而使他在日後的創業過程中具有一種超人的生存能力,無論在多麼困難條件下,他總能憑創新出奇製勝。
張敏鈺14歲時,遠離家鄉到上海天光汽油燈廠當學徒,後又轉到上海緒元染織廠當學徒。由於他幹起活來格外賣力,事無論大小、輕重,全不推辭。工人們都給他取外號“小趙雲”。張敏鈺不僅幹活賣力,而且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在3年的學徒生涯中,他神奇地學到了多種知識技能,任何布料,隻要一拿到他手上,多少分量、幾條經緯線、什麼料子,他都可以判斷得準確無誤。1934年,22歲的張敏鈺辦起了自己的染織廠。
當時上海的紡織廠多達三四千家,競爭十分激烈。要成功就必須有創新、出新花樣。張敏鈺憑借敏銳的眼光,在商場上縱橫馳騁。有一回工人染紗時,不小心混入了別的顏料,整件紗染成了不規則的顏色,眼看好好的一大匹紗就要報廢,白白造成損失,張敏鈺苦思冥想數日,終於心生一計,幹脆取個新鮮名字“自由布”投放市場。當時國民黨政府正推行所謂“新生活運動”,有些年輕人愛趕時髦,推崇“自由”,“自由布”一上市立即獲得這些人的青睞,張敏鈺歪打正著地賺了一筆。這件事使張敏鈺頗受啟發,他於是一改以往用布去印花的舊法,在棉紗上直接印花。辦法是:將棉紗捆好,染色後打開,再重染一次,或用兩股線並在一起染,以期創造更多不同的顏色。為抓住年輕人的心,他特別為這批不規則的花布取了個洋名字——帕力斯。帕力斯在市麵上風光了好一陣子。接著,他又搶先推出蘇格蘭布,也立即被搶購一空。張敏鈺的信念已經形成:隻生產一些大家都有的東西是賺不到錢的。他大膽創新,為染織廠不斷注入活力,使產品暢銷不衰。
1937年,張敏鈺與朋友合股開設了頗具規模的悅新紡織廠,年僅25歲便成了總經理。不料開工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占上海。張敏鈺將大部分機器設備搬到了租界,繼續使工廠正常營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脅迫張敏鈺為他們生產綁腿布,張敏鈺嚴詞拒絕。日軍便將工廠的電源切斷,廠裏所儲存的紗料也被日軍搜刮一空。張敏鈺本人也曾數次被日寇監禁,在多方努力下才獲得釋放。連年戰亂,悅新廠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又麵對能源無著,原料短缺的問題,還時不時地應付流氓地痞的勒索和公開搶劫等突發情況,經營非常艱難。張敏鈺憑著他細心大膽,自購小型發電機設備,工廠又逐漸恢複了運轉。為了擴大生產,他找可靠的廠家代織。為防止這些廠家學會全套技術,日後成為潛在對手,張敏鈺隻讓每家生產一種顏色。在銷路方麵,張敏鈺在來上海買貨的廠家中挑選合意的對象,賒貨給他們。從而拉攏了一些小廠家,使悅新行銷網遍布全國各大城鎮。另外,張敏鈺還兼賣其他廠家的貨,代客送貨,甚至做上海綸昌洋行的批發生意。多管齊下,使“悅新”在抗戰八年間,不但沒衰落,反而不斷茁壯成長。張敏鈺先後與同道合資創立了華棉染織廠、同益染織廠、恒益染織廠、元益染織廠、華明棉紡廠等7家紡織染料廠,這些廠都是張敏鈺全權負責。他還在上海開了“祥生號”、在南京開設“順發號”、在杭州開設“華康號”、定海有“大祥號”,經營紡織品買賣。到40年代末,張敏鈺的名字已成為江南紡織界響當當的字號,人稱江南“紡織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