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們就要為這一塊芯片編寫真正的軟件了。而且這將很快發生而不是很慢。這是參與個人計算機革命第一階段的唯一機會,這也是比爾·蓋茨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機遇,他抓住了它!
想讓一個公司運轉起來就意味著要付出代價。要麼這時就去做,要麼就永遠喪失在微型計算機軟件行業去創業的機會。1975年的春天,保羅·艾倫辭去了他在一家不錯的公司裏當程序員的工作,而比爾·蓋茨則決定離開哈佛。
機會稍縱即逝!盡管比爾·蓋茨從不想放棄在哈佛的學業,但為了抓住這曆史的瞬間,他還是明智地作了取舍。他回憶道:
“我與父母商議了此事,他們都表示十分理解。他們看出我是多麼渴望去嚐試創辦一家軟件公司,而他們支持了我。我的計劃是先休假來創辦一家軟件公司,然後再回到學校完成學業。我從未真正有意識地決定放棄獲得學位。從技術上講,我隻是請了一個長假。與某些學生不同的是,我熱愛大學。我認為與我的同齡人中這麼多聰明者坐在一起並談天論地是一種樂趣,盡管如此,我感到創辦一家軟件公司的機會之窗可能再也不會打開了。所以我投入了商海之中。當時我隻有19歲。”
撲克戰略
1973年秋天,比爾·蓋茨進了哈佛大學。在學院裏,有很多故作姿態的人。表麵上顯得鬆鬆垮垮,被認為是建立起你的冷漠形象的獨門訣竅。比爾是很看不慣這些的。
比爾·蓋茨在第一學年故意製定了一套行事策略:大多數的課程都逃課,然後在期末的時候,再拚命地暴學一場。“我想看看我花盡可能少的時間,能夠得到多高的分數。”這是一種遊戲——不過是一種老把戲而已。這也是一切聰明活潑的人對付死板的大學教育的最佳策略。比爾·蓋茨將他的閑暇時間都用來打撲克,這種遊戲對他很有魅力。在玩撲克的時候,打牌的人收集各種情報——誰叫牌大膽,已經出過了些什麼牌,叫牌的方式和詐牌的方式——然後綜合所有的情報,再根據自己手中的牌,決定出牌策略。比爾在處理這種情報時,相當高明。而這種撲克戰略,是絕對不可能在哈佛的課堂上學到的。
“撲克戰略——和金錢——的經驗有助於我走進商界,但是我後來玩的別的遊戲,對我毫無幫助。但那時,我對這點並不了解。”
比爾·蓋茨很少專注於自己在哈佛的課程,隻有到了臨考的時候,才把那些關鍵書籍找來,發狂地暴學一通。據他自己回憶,他曾經攻讀過一門挺難的研究生水平的經濟學課程——2010年的經濟學,任課教授允許學生隨心所欲地把全部成績都押在期末考試上,比爾整個學期都去忙別的事了。到了考前一周,他對這門課還從未接觸過。於是,他開始發狂地學,結果是拿了個A。
比爾·蓋茨在哈佛的經曆和他的撲克戰略有助於我們理解他能正確地作出抉擇,在曆史的轉折關頭把握住時代的契機。
“人們常常要我解釋微軟的成功。他們想知道我們的公司從兩個人、小本經營發展到一家擁有17000名雇員和年銷售額超過60億美元的秘密。當然,不會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運氣是一個因素,然而我想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我們最初的遠見。”
我們不能說比爾·蓋茨先生在哈佛大學的幾年中一無所獲,但他從商的成功經驗卻絕對不是來自哈佛,或者更確切地說,更多地不是來自哈佛。如果當初比爾·蓋茨選擇了學業,選擇了哈佛的文憑,也許我們今天就不可能舒舒服服地享受Windows 95 的樂趣了。
比爾·蓋茨的名言:哈佛的畢業生有可能成功;哈佛的畢業生同樣可能失敗;但我絕對是一個非哈佛畢業生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