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過多反成害(1 / 1)

有知識未必有智慧 證書過多反成害

“人才難得”是古今中外的問題。不單是今日的香港,欠缺第一流的人才,連二、三千年前的中國,也有同樣的問題。古代沒有證書這一說,但有了學問,自然成了搶手“奇貨”,別人除了送上工作合約,也會連同“證照”一並送上,然而有了證照,證照多了卻沒有工作也是徒然。

2300多年前的中國,正處於四分五裂的時代。當時有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和秦。

有一位在魏國做事的年輕人,希望前去秦國試試。當時的環境,轉工的方法容易,絕不會為合約所困,又不會損失年薪、退休金等。為了前途,這位後生仔,便實行轉工兼移民,跑到秦國去找出路。

正是人離鄉賤,由魏國移民到秦國,走起路來,都有一大段距離,同時,又要將自己的讀書證明文件帶到身上。當時沒有印刷術,也沒有紙張,所有文字都刻在竹簡上。最有學問的人,有多少證書呢?很容易知道,單看他身後拖著幾輛載書簡的車子就清楚了,孔子學問最多,自己身後拖了五架車,這便是“學富五車”的來源。然而,學富五車的孔子卻也不過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沒有一個國家的君主采納他的建議。

經過一番努力之後,這位由魏國到秦國的後生仔,終於找到了機會。他碰到了一位叫景監的人,原來是秦孝公貼身太監,當時的紅人。這位後生仔就是實行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改革的商鞅。商鞅明白這是一次機會,便咬緊牙關,將自己的大道理,向景監推銷,強調自己有足夠的學識,令秦國強大起來。

終於,找到了一次碰頭的機會,商鞅見到了秦孝公。他搬出了自己的眾多證照,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學識,並與秦孝公大談“帝道”,然而秦孝公似乎“其不開悟矣”,根據《史記》記載:“孝公既見商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這一次商鞅失敗而歸。

五日後,商鞅又找到了另一次見麵的機會,這次見麵比上一次好一些,但商鞅仍然以自己的證書為憑,充分展示自己的學識,大談“王道”,這對於當時的秦孝公來說,根本引不起他的興趣。

商鞅的這兩次失敗,均歸因於他將自己的學曆、知識歸結於自己的證照上,不能拋開證照的束縛,引起秦王的興趣。

之後,商鞅要求三見秦孝公,孝公不肯,經過十五日後,才得到了第三次見麵的機會。這一次商鞅終於拋開了作為其學識證明的所謂證照,在這次千載難逢的會麵時,他提出“霸道”的建議書,終於引起了秦孝公的興趣。

有一位叫陳存的朋友,讀書頗多,手上經常拿著幾款不同類型的證書。同時,他又喜歡掛名擔任一些社區組織、活動的幹事,30多歲的人,仍然不知道今世的方向和目標。和陳存相會的朋友,第一次接觸的時候,肯定投以尊敬羨慕的眼光。殊不知道,陳存名片上印的頭銜除了印在名片上的唯一派頭之外,一點用處也沒有,令人望之厭極。

所以,天下人最大的誤會,是滿以為自己手上有幾張可以示人的證書文憑,便失了常態地誤會自己有才幹。

受教育少的人,可能會心裏存著一種退縮感,沒有信心,發展起事業處處受限製。受教育多的,拿著幾本文憑、證書的,往往又盲目自信,不知天高地厚。然而,真正的教育,不是單以學校書本中得來,也不是靠文憑就能證明得了的,它是要從實踐中獲得的。那些從大學裏出來的人,隻不過至多掌握了尋找學問的門路,如果沒有實踐的話,知識是不能深化落實的,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