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識未必有智慧 王碼之光
翻開人類文明史,文字處理技術與社會的進步密切相關。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就有兩項屬於文字技術方麵。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用廉價的紙張代替笨重的木牘、竹簡和昂貴的縑帛,使書籍普及到民間,中國文化得到迅速發展,超過了西方。宋朝慶曆年間,畢升革除了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術,首創活字版,不僅給我國文化事業帶來繁榮和進步,也對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近百年來,西方經曆了“打字機時代”又邁入了“電腦時代”,而我們“還在筆耕墨種”。“五筆字型”的問世,征服了漢字輸入電腦這一舉世稱難的“癌症”,在古漢字與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之間架起了一座暢通無阻的彩橋,使一度被指為“必須廢除”的漢字,重新揚眉吐氣於世界文字之林。
今天,“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的名字,正隨著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創造傳遍全國,飛向世界。海內外報紙把他譽為“中國電腦時代的‘畢升’”。
王永民,一個農民的兒子,從河南省南召縣偏僻的山村走來。
豫西八百裏伏牛山間,白河像一條銀色的絲帶,飄曳縈回,在離開源頭一百多裏之後,飛落在丘陵環繞的一片平川上,這裏就是王永民的家鄉——南召縣白河衝寨凹鄉。
王永民的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父親從10歲起就四處奔波,打雜做零工,他刻苦耐勞,且心靈手巧 ,不但能編筐織簍,起房蓋屋,還可以不用車床製造出真正的“漢陽造”步槍和“十子連”手槍,是個聞名的“百事通”。
從記事起,王永民就像小大人似的,不聲不響地幫媽媽燒火做飯,上山割草拾柴,幫父親在菜地裏澆水,逮蟲子。一到莊稼收獲季節,地裏成了他的賽場,撿糧食,遛紅薯,從來不落在姐姐後麵。他最喜歡在“車間”裏給父親當助手,家裏的各種工具給他做玩具、搞“試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王永民身上有兩種可貴的品質,是在這個窮家中培養出來的:特別喜好動手動腦,特別能吃苦。他相信一切要靠自己創造,凡是別人不能吃的苦,他能吃,別人不能耐心去做的事,他能做。
1950年秋天,祠堂裏辦了個學堂,王永民掂著媽媽交給他的書本費——兩斤玉米。和幾個小夥伴高高興興地跑去報名。一進學校,就聽到老師在大聲吆喝:“回家穿衣服去!”一年之中有半年光著屁股的王永民,隻好哭著回家,讓媽媽臨時縫了一條小褲衩。
窮人家的孩子上學不易,媽媽經常挨家挨戶借來雞蛋給他交學費,所以王永民也非常用功。第一天上課,學了“一、二、三、走”幾個字,老師告訴他們:“走是從一前一後兩隻腳走路的圖畫變過來的”。神奇的漢字吸引了他,從此,每天放學回家,就蹲在地上用畫石默字,邊寫邊往後挪,有時一直退出院門,退到鄰居的院子裏。剛10歲,他就參考《四體百家姓》,學會刻真、草、隸、篆各種字體。
從小,王永民抱負不凡,一心想搞發明創造。他給家裏製作精製的捕鼠機,幫媽媽改造了紡花機,還經常把書本知識用於實踐,將書上畫的風向儀、日影計時儀、小汽車、小火車等做成實物。他也經常異想天開,一天,他意外地發現,彎曲的管子可以把水從低處帶到高處,靈機一動,精心製作了一個自以為可以引水上山、流水推磨、周而複始、永不停歇的“永動機”,當然,這項發明沒有取得成功。
1956年夏天,王永民考上了全縣的最高學府——南召一中。
中學6年,王永民在文學方麵才華顯露,數理化的成績也出類拔萃。畢業後何去何從?他報考大學的第一誌願填的是中國科技大學,第二誌願填的仍是中國科技大學。這是他根據祖國需要的抉擇。他痛苦地看到了一個無情的事實,從滿清時代戰場上的炮火較量,到眼前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西方的現代科技成就後來居上,超過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
在南召一中舉行的高中畢業典禮上,品學兼優的王永民代表畢業生上台講話。他大聲疾呼:“翻開我們學過的物理、化學課本,上麵印的都是外國人的頭像。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把頭像也印在課本上……”他這句“名言”在全校流傳,激發過不少青年學子的雄心壯誌,但也有一些人稱他是“想把自己的腦袋印在書本上的狂妄家夥”。
1962年高考中,在擁有500多萬人口的南陽地區,王永民以全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
帶著一身土氣,腳著一雙山裏人穿的老布鞋,王永民第一次出了遠門,第一次坐上火車,第一次看到高樓,第一次進了首都北京。學生宿舍裏,數他的鋪位最為寒傖,木板上鋪了一條土布床單,一摞書本作為枕頭,被子又小又薄,床底下一無所有。別人的床下都是塞得滿滿的,有鋥亮的皮鞋、嶄新的皮箱……
王永民所在的六二級,是科技大學人才集中的班級,學生錄取的分數線居全國之首。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馬大猷等,都親自給六二級學生上課。
這位農民的兒子語言不多,自尊好強。他一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大教室裏,鑽到書堆中拚命地吮吸知識,常常為抵製夜讀的困倦而狠揪自己的頭發,以致他讀過的書本裏夾進了一根根揪下的黑發。假期中,他靠挖地基、抄卡片、做小工換取微薄的收入,購置書籍文具,大學期間,家裏一共隻給他寄過十元錢。每個星期天,他退掉兩角錢的早餐票,作為電車費,空著肚子在北京圖書館苦讀一天……6年大學生涯,對王永民來說並非是美麗而飄渺的夢境,而是艱苦拚搏的經曆,清晰地留下了他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身體瘦弱、衣衫破舊的王永民,在各門課程中連連奪魁,成了六二級裏令人矚目的佼佼者。他雄心勃勃,期待著畢業後30歲當教授,成為一個對人類有貢獻的人,讓他這個中國人的頭像也印在課本上。1967年1月,他和同學們來到重慶,當時十年動亂已經開始,涉世未深的王永民依然激情如熾,他在歌樂山上慷慨抒懷,填了一首《水調歌頭》:
身在芙蓉國,誌向歌樂山。十載韶華年少,驚喜到人間。我欲東風為駕,化作雄鷹展翅,奮擊九重天。雷電催春雨,枯朽換嬌顏。群山舞,滔碧浪,唱清泉。今日有興,天地恰與我胸寬,安得粉此身碎,骨肉崩飛千裏,血雨洗塵寰。終了窮白恨,華夏凱歌旋。
那場越演越烈的“大革命”破滅了王永民的幻想。他看到“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謬論意成了“真理”,大批知識分子受到歧視迫害,他自己也被人視為“走白專道路的死硬派”。一腔熱血化成無限的惶惑,畢業前夕,他寫了一首《蝶戀花》,寄給遠在安陽的好友張一平,傾訴他深深的憂思和盼望:
隔斷安陽無窮路,萬裏狼煙,心事憑誰訴?畢竟青山遮不住,夜來遙夢約君晤。漫夏雨傾風折樹,無計書生,任它霜和露。隻待陽春三月暮,人間應有花開處。
畢業鑒定上對王永民這位學生有很好的評價,稱他:“學習目的明確,富有創造精神,善於獨立思考,有堅強的毅力,學習成績鞏固紮實……”而他所期待的“陽春三月”一直遲遲不來,通往理想的道路變得崎嶇坎坷、百轉千回。
走出大學,他和一些同學走到遼寧盤錦海邊的軍墾農場勞動,在鹽堿灘上學種小稻。一年半後,又分到四川永川的山溝裏,在一家研究所工作。他滿以為事業的風帆將由此揚起,誰知報到不久,病魔接踵而來,先是黃疸性肝炎,後是腎結石,加上水土不服,竟遷延難愈。從25歲到33歲,他在永川度過8年,這原是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可以大有作為的時期,他卻在病榻上消磨了6年,事業無成,雄心難寄,王永民精神上的痛苦更深於疾病對他的折磨。
“無才西蜀圖相仕,有誌南陽學躬耕”,王永民用這兩句詩自我解嘲。他無可奈何地調回老家南陽,在地區科委當一名辦事員。
曆史上,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家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一度與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齊名,號稱南都。到了近代,它隻是一個偏處河南西南隅的以產糧為主的地區,並不引人注意。即使當“五筆字型”在南陽誕生之後,仍有不少中外人士提出疑問:“為什麼這項重大發明不是產生於科研條件較好的大都市,而是出現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缺乏科研基礎的邊遠小城?為什麼發明者不是名聞遐邇的學術權威,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辦事員?”
王永民回答他們:“機會對誰都是一樣,關鍵在於你能否抓住機會,埋頭實幹。作為一個久懷報國之誌的知識分子,我十分珍惜能為國家民族效力的機會。”
1978年秋天,王永民在南陽地區科委搞行政工作。他從廣闊的領域裏感受到,一個以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的信息時代已經來到。當時,地區科委承擔了省重點科研項目——漢字校對照排機。十年動亂中壯誌未酬的王永民,作為科研管理幹部,在全省開了一個先例,主動請纓,要求跳出辦公室,擔負這項高、精、尖的科研重任,他的想法得到了地區科委領導符明義和丁琳的支持,符明義還把自己的辦公室騰出來給王永民當實驗室。
本來,王永民想找一個現成的編碼方案,發揮自己在計算機硬件上的特長,設計一個鍵盤。然而,幾經奔波,總難尋覓。1980年春天,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鄭易裏先生千裏迢迢來到南陽,在文字學的研究方麵給了王永民許多有益的指導。鄭老還把自己多年研究的188鍵編碼方案交給他試編驗證。他帶領助手抄了數萬張卡片,終因這個方案鍵數多、重碼多而無法製造。他第一次失敗了。
寓意深邃,造型優美的漢字,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產物和結晶,到了電腦時代,它卻遇到了曆史性的挑戰,浩如煙海的漢字如何進入隻有26個鍵位的現代計算機,被視為舉世難以征服的“癌症”。西方報紙上有人驚呼:“中國文字是現代化的絆腳石”,他們洋洋萬言曆數漢字的拙劣和罪孽;國內也有人斷言:“不廢除漢字,中國就不能進入信息社會。”一些外國公司乘機向中國傾銷笨重低效的鍵盤,似乎中國所遇到的難題,隻有洋人才能解決。
王永民意識到,自己所要解決的遠不隻是一個照排機的問題。祖先留下的文化傳統,如若不能通過時代的考驗,並使之發揚光大,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恥辱。為了國家的繁榮和文字技術的複興,攻克漢字輸入的難關,是曆史賦予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責無旁貸,他決心投入這個常人難以問津的領域,哪怕隻是給後來者當一塊鋪路的石子。
漢字編碼方案的研究工作,涉及語言文字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多種學科,他紮紮實實地從基礎開始,由天書般的《甲骨文編》、《說文解字》到大厚本的《中華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對漢字作了係統的研究。他發現,一向被看作難學、難解、難寫、難用的漢字,原來是既複雜又簡單,隻要橫、豎、撇、捺、折五種基本筆畫,就可以構成幾萬個單字:原來每一個漢字又是由一個個字根按一定的程序和位置拚合起來的,就像搭積木一樣。英文有26個字母,那麼漢字又有多少基本字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