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買賣過程,隻是在賬麵上走一遍,並不實際發生交集,但是我國和美國兩頭的收入所得稅,都幾乎為零,這樣兩國的增值稅就無法收取,而“信箱公司”所在地免征所得稅,因此,該公司全球納稅總額由此大大減少,節省了大量經營成本。
除了上述兩種,我國商人也“自強不息”,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我國對外資減免企業所得稅的“超國民待遇”沒有取消時,導致很多國內資本蜂擁去開曼、維爾京等地設立離岸公司,後再以“外資”的身份回到國內,享受“外資”待遇。
其中,我國政府為鼓勵出口而設置的“出口退稅”等優惠措施,也往往被大量離岸公司“冒領”,某一些企業利用“假出口”來獲取稅收優惠,他們辦理相關出口手續後,把貨物運到公海上,然後直接掉頭又運回國內,再辦一個海關的進口手續,就這樣,他們獲得了免稅待遇。
甚至有些離譜的企業,貨物都不運到公海上去,直接放在國內的一些保稅倉庫裏麵,在辦了相關的出口手續後,就獲得了退稅的“利潤”,所以,在海外商圈裏,對華人的“聰明”,老外都“佩服”不已。
對於這些個虛擬的繁華,肖明峰所知甚深,離岸中心,最後成為了國內公司,海外上市財務造假中“吹牛不上稅”的遊樂園,最後導致大量我國企業在海外上市,不被信任。
比如有一家“著名”的我國“高科技環保”企業,它先是成功在紐交所上市後,隨後又被調查。
美國證監局通過對這家公司的細致財務調查發現,這家公司存在大量造假,調查報告指出,這家公司土地資產入賬金額過高,一千萬價值的地塊,入賬10億,膽子大到沒邊,還有就是在建工程項目的數據不相符,CFO沒有我國背景,其分銷網絡子虛烏有等等。
最後查出,這家公司年收入隻有不到80萬美元,和其當初在美國上市時宣稱的1.544億美元年收入,相差甚遠,從此開始,一家又家的我國企業遭到質疑,我國概念股企業在美股票市場上,遭遇巨大信任危機,股票價格嚴重動蕩,而第一個主要成因,就是部分我國公司的財務造假。
原本,企業想要在資本市場上獲取發展資金,就必須獲得股民的信任信心,進而獲得高額的回報,可是一些我國公司的劍走偏鋒,采用財務造假,虛增公司業績,最後讓太多有希望的未來企業,紛紛夭折。
離岸中心,這個本該隻是讓企業享受免稅待遇,進而可以降低企業成本,最後變成了虛增經營業績,吹牛不上稅的地方。
在這件事情上,國內還有一些人跟風,一句話就是,好的學不會,壞的一看就懂。
其中就有我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軟件公司,最後就走上了虛增交易、偽造對賬單、隱瞞貸款的造假行列中,最後蓋子被揭開,這家曾經最高市值24億美元的企業,成了曇花一現。
還有一個,就是有“我國電子商務第一股”之稱的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不久,就被指控報告虛假、信息披露有誤,受到連環訴訟,股價相比曆史最高直接縮水六成。
而這些,僅是我國公司在美涉嫌財務造假的冰山一角,其中有一年,24家在美申請上市的我國公司,在被曝財務造假後,通過大規模調查,就有19家遭停牌或摘牌,他們的公司注冊地,大都是來自位於遙遠的加勒比海上的開曼小島。
但這些,還並不是肖明峰最恨的事情,因為這些“土匪”企業,畢竟是出國去禍害老外了,最多就是影響了我國企業對外的形象,坑了外國友人的美刀,導致外國民眾對我國發起大規模強烈抗議。
肖明峰最恨的就是那些“國#賊”。
他們利用離岸公司來侵吞國資,比起“外資掠奪”,“家賊”更可恨。
而這些“國#賊”是怎麼侵吞國資的呢?
例如,在國家基礎工程的建設上,“國#賊”采用與外資公司共同開發的模式,理由很好,引進國外資金,用於我國建設發展。
“國#賊”在自有土地經過評估後,選擇一分錢不出,占合資公司50%或51%的股份,外資公司出資來占剩餘的股份,表麵看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可實際上,這家外資公司,就是一家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空殼離岸公司。
麵對外資公司需要投入建設資金的難題上,“國#賊”又想出了一個空手套白狼的辦法,由國內公司開具信用證,外資公司將此信用證在境內抵押貸款,抵押貸款的錢,作為外方的入股資金,有些背景強大的大“國#賊”,連開具信用證和抵押物都不需要,直接拿著靠山“大人物”批的條子去銀行“領錢”。
所以,在改革開放時期,大凡國內國有企業和某些有背景的個人,選擇開曼、維爾京為注冊離岸公司地址的,主要因素都是因為這些地區信息披露標準低,保密規定嚴格,就跟把錢存在瑞士銀行是一個道理。
這樣的話,這家“外資公司”的公司股東的身份、董事名冊、股權比例和收益分配狀況等信息,可以完全對外保密,就連公司的財務報表都無需編製。
對這類外資公司的監督,可謂是霧裏看花,束手無策,什麼也做不了。
這樣的外資公司,在肖明峰看來,“離岸公司,給不法者們,提供了侵吞國有資產和公眾財產的有利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