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大路小徑縱橫交錯,如一張令人迷惆的網。
人人都得走過這張網。
一位智者和一位愚者走到了這張網跟前。
智者彎下養尊處優的身子,顯出頗有教養的神情,從容不迫地理起網來。他要找出一條路,走過那張迷人的網。
愚者停下腳步,四下打量權衡之後,勇敢地跨出腳步,向那張網走去。他要踩著那張網,朝著自己的目標,走出自己的路。
多少時間過去了。
愚者已衣衫破爛,身上帶著血痕,那張網卻已在他的背後。由於踏出了一條新的帶血的路月p張錯綜的網更顯得錯綜。駐足回眸,他如行者從容地整理著自己的衣衫,又準備踏上新的旅程——盡管路上布滿荊棘。
智者仍在那些網中小心翼翼地理著,在尋覓著別人走過的路。
“錐刺股”精神尤可追
任何人都有升遷更高地位、拿更多的待遇的欲望。但是也有不喜歡升遷的人……
十多年前,三井商社在倫敦分行雇了一位英國人守衛。這位守衛是一位做事認真、且有條理、一絲不苟的人,無論任何人都覺得,讓他當一位守衛實在可惜。
有一天,分行經理召見他說:“我想提升你,讓你當辦事員。薪金也可以多加一點,不知你意下如何?”
然而,這位守衛默不做聲。過了一會兒,出乎意料之外的回答,從他的嘴巴裏溜了出來:
“難道我有什麼差錯嗎?我已經幹了二十年的守衛。但我沒做過一次對不起你們的事情!為什麼要把我寶貴的經驗一筆勾銷,調我去做生疏的工作呢?我認為這是一項對我無理的侮辱。”
笨魚碰壁
不因勢趨利,頑固守舊的人,無異於給自己判了死刑。
默仙住在丹波的一座寺院裏。他的一位信徒跑來向他訴苦說他的老婆太吝嗇了。一天,默仙去看這位信徒的太太,在她的麵前握起一隻拳來。
“你是什麼意思?”這位太太驚異地問道。
“假如我的拳頭永遠這樣,始終不變你叫它什麼?”他問。
“畸形。”這位太太答道。
接著,他又在她眼前把手伸開問道:“假如這隻手永遠這樣,始終不變,你又稱它做什麼?”
“還不是畸形!”
“隻要你多多了解這點,”默仙說道,“你就是一位賢內助。”
自此以後,這位太太相夫教子,非常賢惠;不僅節儉,也懂施舍了。
不畏成功遮望眼
凡事留有餘地,是社交中一種禮節和美德,正如把魚的另一麵留給主人。
朋友阿豬小時候家裏很窮。一天,有個客人到他家,難得的誘人的魚香,令他垂涎不已。阿豬當時才6歲,還不懂得掩飾自己,他吵著要吃魚,母親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等客人吃飽後方可上桌。
阿豬不聽:“等客人吃飽了,魚不就被他吃光了?!”母親答道:“知禮的客人絕對不會將魚翻過麵來吃,另外一麵一定還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邊看看……”
阿豬來到窗邊,踞著腳尖往裏看,眼睛盯著桌上的那條魚。忽然間,客人用筷子把魚翻了個身……阿豬失望地跑回廚房,撲進母親懷裏大哭起來。母親也哭了,她不知如何安撫阿豬的心。
幾十年過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阿豬也成了一名經理。但在所有的應酬宴請中,每當有魚上桌時,阿豬就會回憶起兒時那憂傷的一幕。每次,他總是不輕易把魚翻麵,因為他永遠記住了母親的那句話:知禮的客人,是不會把一條魚全吃光的。
最後一秒也要繃緊心弦
能平靜地麵對自己恥辱的人,還有什麼不能戰勝的呢?有些人在遇到恥辱的時候,總不敢麵對自己之所以受到恥辱的原因,要堅持一下,你就勝了。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中年時患小兒麻痹,這時他做了參議員,在政壇上炙手可熱,遭此打擊,差點心灰意冷,退隱鄉園。
開始時,他一點也不能動,必須坐在輪椅上,但他討厭整天依賴別人把他從樓上抬上抬下,晚上就一個人偷偷練習。
有一天他告訴家人說,他發明了一種上樓梯的方法,要表演給大家看。原來,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來,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腿拖上去,就這樣一階一階艱難緩慢地爬上樓梯。他的母親阻止他說:“你這樣在地上拖來拖去的,給別人看見了多難看。”
羅斯福斷然說:“我必須麵對自己的恥辱。”
再堅持一下
不能忍受時間的總煎,也就不能實現你的目標。
有一個小和尚在一座名刹擔任撞鍾之職。照他的理解,晨昏各撞一次鍾、簡單重複這樣的動作,鍾聲便是寺院的作息時間,沒什麼大的意義。半年下來,無聊已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吧。
有一天,方丈宣布調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鍾之職。
小和尚很不服氣,我撞的鍾難道不準時,不響亮?!
老方丈告訴他說:
“你的鍾撞得很響,但是鍾聲空泛、疲軟,沒什麼意義。因為你心中沒有‘撞鍾’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義。鍾聲不僅僅是寺裏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要喚醒沉迷眾生。為此,鍾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心中無鍾,即是無佛;不虔誠,不敬業,怎能擔當神聖的撞鍾工作呢?”
永不放棄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並不在於時時看到自已的優點,而在於時時發現自己的弱點。
邱吉爾的演講功力世人折服,其演講的措辭語調和手勢中透出非凡的勇氣和力量。二戰中最困難的時刻,英國軍民的精神支持,幾乎全靠邱吉爾每天的廣播演講。可是有誰知道,邱吉爾青年時特別害羞,一講話就臉紅,期期艾艾,唯唯暗暗。當他確定了自己遠大的目標和抱負後,決心改掉這個毛病。幾年後,他便風度翩翩,語驚四座。
天才來自勤奮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停學習的過程,隻有在不停地的學習中,才能接近完善。
一個6歲的小女孩問媽媽:“花兒會說話嗎?”
“噢,孩子,花兒如果不會說話,春天該多麼寂寞,誰還對春天左顧右盼?”
小女孩滿意地笑了。
小女孩長到16歲,問爸爸;“天上的星星會說話嗎?”
“噢,孩子,星星若能說話,天上就會一片嘈雜,誰還向往天堂靜穆的樂園?”
小女孩又滿意地笑了。
女孩到了26歲,已是個成熟的女性了。一天,她悄悄地問做外交官的丈夫:“昨晚宴會,我的舉止言談合適嗎?”
“棒極了,Mydarling!”外交官毫無吹捧之意,卻不無欣賞和自豪之情,“你說話的時候,像悠揚的樂曲,動人心冶的人情,雖千言而不繁;你靜處的時候,似浮香的荷、優雅的鶴,美人目爽人神,雖靜音而傳千言……親愛的,能告訴我你是怎樣修煉的嗎?”
妻子笑了:“6歲時,我從當教師的媽媽那兒學會了和自然界的對話。16歲時,我從當作家的爸爸那裏學會了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在見到你之前,我從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畫家、外交家那裏學會了和什麼樣的人談什麼樣的話。親愛的,我還從你那裏得到了思想、智慧、膽量、看法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