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再買虞學的漆,他連盤纏也沒有了,最終餓死他鄉。
老來懊悔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倔的人,總是很固執地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從聽不進勸告,人們背地裏都叫他“倔人”。
倔人種地有他自己的主意,他把高粱、玉米種在低窪的地裏,而把水稻種在山坡上的高地裏。當初這樣種時,就有人勸他:
“這樣種是不行的。水稻喜水,應該種在低窪處,高梁和玉米倒是可以種到山坡上的。你正好弄顛倒了,這樣怎麼能有好收成呢?”
倔人聽了,不以為然,仍是一意孤行。當然,這樣種法根本沒有什麼收成。倔人卻不認真反省自己,硬是一年一年這樣種下去,整整十年,連一點餘糧也沒有了,他才想到應該去看看別人的地是怎麼種的。這一看,果然與自己不同,心裏才有些後悔。
倔人再沒有信心種地了,決定還是改行做生意吧。可是,倔人的生意做得也不順利,貨物常常壓在手裏賣不出去,也自然賺不了很多錢。
有人告訴他:
“做生意需要頭腦靈活,不能看別人進什麼貨,自己也進什麼貨,那樣,當然賣不掉多少了。應該多進些別人沒有的貨,別人手裏沒有的貨,你手裏有,大家自然就都來買你的貨了,這樣生意不就好做了嗎?”
倔人不為所動,還是照老樣子進貨、賣貨。又過了十年,倔人不僅兩手空空,還欠了人家的債,心裏很惱火,這才想到別人說的也許有道理,可是已經晚了。
倔人的一個朋友帶他出海做生意,船開到一處水勢凶險的地方,朋友讓他調轉方向,他硬是不聽,徑直衝了過去。結果船逢逆浪無法返回。倔人覺得對不起朋友,可是為時已晚。
幾年之後,他們從別的航線,搭乘一艘大船才得以返回,這時,倔人已經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了。
倔人想到自己屢次不聽勸告,因此一生處處碰壁,心中悔恨交加,無限感慨道:
“這樣的教訓後人該牢牢記住呀!”
著文戒虎
從前,有一位叫楊叔賢的先生,恃才放曠,目空一切,誰也瞧不起。
有一年,他去荊州做官。到了荊州,什麼事情都還沒有做呢,就見天天來人報告老虎傷人的事,他很氣惱。
這天,又有人來報:
“山上有一虎穴,內有雌雄兩隻老虎,常常出來傷人,人們嚇得已經不敢進山砍柴了。請求官府派人去捉,否則後患無窮。”
楊叔賢聽說此事,拍案喝道:
“地方上出了一些動物也要老爺親自過問,真是些沒用的東西!”
楊叔賢說著,拿出紙筆,奮筆疾書,寫下一篇《虎戒文》。寫完之後,交給差人,差人不解,楊便罵道:
“真是些廢物!且看我寫下一篇文章就可以把老虎轟走。”
文章對老虎出沒鄉裏、不守規矩、且屢屢傷人的行徑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且斥責老虎:從此以後,不準這樣肆意妄為,要愛護百姓,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這是一篇聲討老虎的檄文,他命手下的人將文章張貼於老虎出沒的山上。
過了幾天,果然沒有再聽說誰受到老虎的傷害,楊老爺得意地對周圍的人說:
“怎麼樣?還是我的文章有神效吧,如此犀利的文章,量它老虎也不敢不思量。”
其實,偏巧那些日子老虎到別的地方找食去了。
後來,楊老爺又被調任到鬱林地區做官,這裏倒是沒有老虎,但這裏的百姓可不像荊州那兒的百姓那麼老實,他們常常給楊老爺出難題,弄得楊老爺整日煩躁不樂。
忽有一天,楊老爺想起當年在荊州一篇文章就鎮住了老虎的英雄業績,可是,終日的煩躁使他才思閉塞,一時又寫不出有份量的告民眾書。忽然想到,何不把那篇《虎戒文》抄來鎮一鎮這裏的百姓,便派人去荊州抄《虎戒文》。
幾日之後,派去的人仍沒有回來,又派另外一人去打聽,回來報告:抄文之人不幸落入虎口。
苦樂均衡
周國有一個姓尹的富商,非常精打細算。所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家業也越來越豐厚。但他的仆人卻整天有幹不完的活,從沒有片刻的停歇,從早到晚忙碌著,弄得疲憊不堪。
有一位仆人年紀大了,由於工作太忙太累,加上身體虛弱,到了晚上,便累得渾身酸痛,倒頭便睡。
老仆人白天辛苦勞作,身心交瘁,晚上睡夢中卻常常夢見自己不再給人家做仆人,自己不但有許多財產,而且有許多仆人侍候著,甚至還做過當國王的美夢。
一次,老人又夢見自己當了國王,全國上上下下,皆聽他調遣,他身著華貴的服飾,吃著從沒吃過的山珍海味,享受著榮華富貴,快樂得如同神仙一般。
老仆人每次都是被人從美夢中喚醒,又被催促著去勞作。每當老人累得打不起精神時,別人就來安慰他,開解他,他自己卻說:
“放心,我想得開,雖然白天勞累些,但幸好每天都有夜晚,白天勞作,夜裏能有好夢做,也算是休息、享受了。”
主人卻正好與老仆人的感受相反。他每天白天雖然享受著富足的生活,但他整天工於算計,總有想不完的事,心情始終很煩躁,晚上雖然能夠入睡,但是,卻整晚做惡夢。
每天夜裏,他都夢見自己破產了,萬貫家產頃刻間化為烏有,他不得不去給別人家做仆人。而且,他給人做仆人總是什麼也做不好,不是挨打,就是挨罵,常常痛苦不堪,常常從夢中驚醒。
長此以往,他不堪忍受,不得不去求助於朋友,他的朋友告訴他:
“人生在世就是這樣,窮富各有各自的苦惱和快樂,苦樂摻伴。”
朋友的話點悟了他,他不再為家產的事焦慮算計,對仆人們也放鬆了,自己從此也輕鬆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