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掌控生活(1 / 3)

第2章 掌控生活

放開依賴慣的安全感迎向新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失去了意義的生活又何來真正的安全感呢?冒險和刺激或許更安全,因為激蕩中才有生生不息,變異中才有萬鈞之力。每天平靜愉快的生活,不會為我們帶來勇氣,勇氣激發自困境中的奮鬥和對逆境的挑戰。

一、健康規劃

現代的生活環境與形態都能讓人極易生病,個人的健康與嗜好和生活方式有相當大的關係。多數人都忽略自然及自我照顧的重要,應該根據各年齡層、自己及家人的身心體能狀況,預防疾病的產生。

0至3歲:嬰幼兒時期要特別注意窒息、意外、先天性心髒病,以及川畸氏疾病、肺、支氣管炎、皮膚感染等症,出生後至少須打21針,這個時期的小孩須要24小時的照顧與觀察,不能片刻疏忽。另外在小便及語言的訓練也在此階段,家長還要注意其智能發展。

4至7歲:此時期的小孩仍須注意因意外及心髒病造成死亡,預防注射的追加應在此時完成。要注意孩童失足、溺水、燙傷、小兒氣喘、兒童糖尿病、過度肥胖等。另外,這時期的小孩刀'始對性產生好奇,除了開始給予性教育,並應灌輸健康觀念,讓他們也認識疾病。孩童的心理輔導包括氣質培養及改養,也應在此階段開始_

8至17歲:青春期與性有關的成長情形,例如身高體重的體態煩惱,女孩的月經來臨、乳房第二性征的發育,男孩的性衝動、生殖器官的成熟問題,都足以造成困擾。健康上要注意A型肝炎慢性病的發現。女孩在15歲前應完成德國麻疹疫苗接種。

18至24歲:此時為成年求偶期,接觸A片的機會較多,性衝動較強。對一個健康成人須作一次門診,包括梅毒、淋病、營養不良、膽固醇和高血壓的檢查,以及醫學和行為上的病史問診。這個門診可以在入大學前,或第一次找工作時做,最好是在結婚以前。另外,此階段應注意營養、運動、職業、工作傷害以及性、避孕、婚煙與家庭關係,避免不良嗜好如煙、酒、毒品等,並每兩年做牙齒的檢查和預防。

22至39歲:是人生社交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展開階段,要以良好的健康習慣和及早診斷,來預測和防止慢性疾病。在30和35歲的門診檢查中,應包括測試高血壓、貧血、膽固醇、子宮頸和乳癌,向醫師請教自我檢查乳房、皮膚、睾丸、頸部和口腔。另外關於婚煙管理,親子教育的學習,也是此階段應多注意的事項。

40至59歲:中年後期是社交活動的最活躍期。男性在55至65歲為中樞期,女性在59至62歲為更年期,應盡可能早期發現慢性病,包括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癌症、膽結石、尿酸過高引起的痛風、骨質疏鬆症,注意荷爾適當的補充,以及視力、聽力和牙齒的異常。分別在40、45、50、55歲時備做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和醫學問診。同時做特殊慢性病的試驗,以及藥物使用等谘詢。超過50歲的人每年應做高血壓、肥胖和某些癌症的檢查。

60至70歲:前老年期的健康者,在60歲做一次健診,以後每兩年一次健診,除注意慢性病外,有關退休、營養需求改變、頰偶和活動減低等也應留意。每年可做流行性感冒的疫苗注射,及牙齒預防。

70歲以上:此階段要盡可能避免住院臥病在床,此時家庭和社會支持力很重要,老人要善於利用社會資源,如政府的社會福利提供。在生理上,須定期牙齒和足部的治療,注意營養需求、活動限製以及生活起居的安排、學習藥膳、氣功等各種養生方法。

二、中年人別累著心

現在絕大多數中年人在單位裏一般都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在家庭裏又往往"上有老下有小",而在這關鍵的時刻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已開始退化,體力和精力都不能與年輕時相比。更值得一提的是,長期在"超負荷"狀態下拚搏的中年人,極易罹患種種心理疾病。那麼,中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專家們提出了若幹建議:

一.學會"量力而行" 做事情必須堅持量力而行,工作計劃應訂得留有餘地,切莫把目標定得太高,以免心髒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二.學會調節情緒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但長期處在"極端情緒"之中,對生理健康都極為不利。遇到失敗或不順心,不妨設法轉移或宣泄不良情緒,同時,如果遇到高興之事,也不要"大喜"."大樂",而最好以平和的心境以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