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回想:上個月曾令你懊惱的事情,不是過去了嘛;上個星期莫名生出的抑鬱,不是消散了嘛;前天突發的倒黴事,不是解決了嘛。壞事情總會過去!你要隨時提醒自己,避免讓惡情緒、壞事情有連鎖效應,持續影響你,傷害你。
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曆:
早上跨出門沒走幾步,就踩到狗屎;急於清理鞋底狗屎的當兒,不慎跌了跤,弄髒了褲子;趕快跑回家換褲子,再出門,竟把鑰匙落在房裏了;眼看時間來不及了,快步跑到車站,公共汽車卻已經開走。
結果,你因為沒搭上公共汽車遲到了,挨了老板罵;上午因為挨了老板罵心情不佳,中午吃不下飯;下班時因為中餐沒吃饑腸轆轆,以僅剩的氣力擠上公共汽車回到家,卻因為鑰匙沒帶而進不了門。
當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它就隻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千萬別讓它衍生出一大堆不愉快的事情。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假緣於外力,不該怪你;但其後衍生的一大堆不愉快的事情,就全是你自己作祟的結果了。
不少事業或股票投資人就是被這種連鎖效應拖垮的,致使妻離子散,最後竟連自己也賠上了。
絲毫都不用懷疑,壞事情總會過去!它一定會過去!
當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它就隻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千萬別讓它衍生一堆不愉快的事情。絲毫都不用懷疑,它總會過去!
小寶寶和心胸很開闊的老人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這相似點,即是他們什麼也不擔憂。
其實,在你出生後的一段時間,你也是無憂的。你有的隻是高興、好奇、驚訝......因為那時你隻是一個寶寶,又怎會有成年人才會有的憂慮呢?
隻是後來你變得有憂慮之心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金錢、健康、家庭......都成為你最憂心的事。你又是從哪兒學會擔憂的呢?隻因為你的父母擔心錢,就教會了你擔心錢嗎?這擔心有沒有為他們或你帶來更多的錢?思考一下你的這種憂慮,最好把它丟出窗外,像潑掉洗碗水一樣。
你為家裏某個人憂慮?請想一想,這憂慮對他們或對你,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憂慮有用嗎?
你憂慮戰爭、疾病、貧窮或天災?這除了使你不舒服又不快樂以外,還能有什麼用呢?
你憂慮某件事會發生,或者,憂慮它不發生。你的擔憂對終於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事有絲毫作用嗎?
請注意,這不是要你舉起雙手放棄。而是說,你應該以"盡人事,隨天意"的心態看待憂慮,對一些事有辦法對付,就去做。
請丟掉憂慮,這是人生的快樂之道。
丟掉憂慮,是快樂之道。本著"盡人事,隨天意" 的心態去對待憂愁,你會發現你年輕了,心胸開闊了。
有多少次,你生活裏突然發生了某種事情或某種變化,你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完全不對--認為不公平、極為痛苦甚至使你希望的快樂脫了軌?上班時出錯,身體某個地方出問題......總之,是一件"確確實實"不對勁的事,你"確確實實"希望它消失,讓你安寧。
你留意過沒有,有多少次你發現,這件你當時覺得"錯"得那般離譜的事對你的人生其實曾有非常強大而積極的衝擊?就說失業吧。失業--你一定會認為是毀了你的一件事--其實它不能導致你重新評估你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導致你獲得使你比從前快樂的新職業。一個關係裏生了疙瘩,起初看來既難看又不必要,其實則揭露了一些重要問題,使你對自己與另外那個人有了更深刻、更值得的關係。或者,一場疾病,當時你似乎末日臨頭,其實卻引發你反省你的生活、改變你的生活而轉人更平和。更健康、更安詳的境地。
你應該認定人生是對的、有道理的:細看一下你生活裏你認為不好或錯誤的事情,善自斟酌,而掌握它們裏麵含藏的善與美。
你是不是正在拚命跟某人爭辯?也許生命正在教你要輕柔一點、溫和一點、寬容一點--而這做法必定會使你快樂一點。你住在你討厭的一個地方?生命可能正在要你想清楚你希望住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想清楚你如何才到得了那個地方,並且善加自愛,使之實現。多愛自己一點,錯不了。有個警察正站在你車旁開你超速的罰單了生命可能就在告訴你:"放慢步調,輕鬆一點,路上做些深呼吸。到了目的地,應該是神閑氣定,而不是筋疲力竭。"
今天,請把發生"不對勁"事情的時間與你領悟人生"有道理"的時間之間的差距拉到最小。這就是快樂之道。
四、簡單生活釋放自己
"你不要再說了!我不想聽!""不要煩我!讓我一個人靜靜!""吵死了!你們想吵死人啊?"
你發出過這樣的斥責聲嗎?別這樣!趕快查查,發出最大噪音的是你吧!你的怒吼可能傷了人,得罪了人,要盡快補救,別讓自己及對方的噪音因此擴大。
之後,靜下心來,傾聽自然的聲音:火車駛過的聲音、汽車傳過的聲音、建築工地的聲音、小販的叫賣聲、小孩的嬉鬧聲、主婦的談笑聲、情侶的吵架聲、市場裏討價還價的聲音、物品掉落的聲音、狗的吠聲、貓的喵聲、小烏的叫聲、風吹過草原的聲音、樹木被風搖擺的聲音、花兒墜落的聲音、風兒在湖麵徘徊的聲音、吸入空氣的聲音......
多麼動聽啊!它們充實了你的生命,營造出你的生活!它們是生命之聲,它們是生活之音,它們不是噪音!
換掉你嫌惡的態度,用美好的心清仔細聆聽,你會感覺:有它們真好!沒有它們,生命會孤寂;沒有它們,生活沒生氣!它們是生命裏。生活中的重要分子。
一名畫家一直在找尋一處適合作畫的處所。
他原本住在鬧區,畫出的畫極富生命力,很受好評。之後他搬到市郊,畫出的畫動靜融合,被人稱讚。之後他搬到鄉下,畫出的畫寧靜祥和,自覺滿意。之後他搬到深山,與世隔絕,期望畫出人生的代表作,卻畫不出來了。
生命的過程,是群眾的活動;生活的經曆,是眾人的表現。你自己成就不了人生。既然脫離不了群體的活動、眾人的表現,就該轉換心態去體驗感受。
你會驚覺:世界因有他(它)們而美妙,因有他(它)們而令人眷戀!
生命的過程,是群體的活動、生活的經曆,是眾人的表現。既然脫離不了,就該轉換心態體驗感受。
"死了算了!一了百了!"傷痛時難免會有負麵的意念浮起,勾引你作出不該有的舉動。這時你絕對需要告誡自己:不可以!
活著,事情才有轉折的餘地;活著,一切才有希望!死了,一切都無法改變。你不會願意事情是這樣發展,你隻是被氣餒、傷心的惰緒局限了思想,草率作了決定罷了。如果讓你躲避一段時間再作打算,必然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而當負麵的意念浮起時,你要把握它,別輕易被它勾引,否則將懊悔終身。
一位妻子因不滿丈夫有外遇,攜子自殺。當她以農藥將兒子毒死,正欲自殺時,被回家的丈夫撞見。她雖回心轉意了,兒子卻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妻子因為毒殺兒子而犯罪。這個家庭永遠再無複合之日。假如她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尋求幫助或離家一段日子,給對方留有餘地,也給自己以希望,結局一定好過於此。
死亡總有一天會臨頭,但在此之前,不要親身去嚐試。嚐試不成,必遭斥責;嚐試成功,隻留遺恨。成與不成,都不好。不要親身嚐試,卻可以虛擬想像,將身後情景仔細設想一遍,相信你必會放棄輕生的念頭。因為人死了,希望也就隨之而去了。
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曆練,再悲再苦再無奈,你也得承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可能是現成的,並且等著你去享受,而是要你憑己之力去追求。得來不易,才會感覺美好。自己開創,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人生的價值、意義與內涵。千萬別讓人生終止在一件失敗的事情上,否則生命不僅會失去光彩,還會留下終身的遺憾。
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曆練,可別讓它終止在一件失敗的事情上,否則生命不僅會失去光彩,還會留下終身的遣憾。
"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釋迦牟尼的這句話,有如醍醐灌頂,使人頓悟。
假如能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的實在是夠多了。但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何用?
林語堂曾經真誠地說:"滿足的秘訣,在於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並能驅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你愈是拒絕在你的現狀中尋求可以令你滿意的事物,你的不滿就會持續得愈久。你愈不滿,就愈沮喪,愈乞求於憧憬、期望、可能......與其埋怨你目前的處境,何不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愉快地過平常人的生活。
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發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金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機會。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覺得幸福的東西,但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難怪老子曾感慨地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真正的喜悅不是銀行戶頭上存有大筆存款,而是具有勞動後的收獲,學習後的提高......滿足平和的心。問問快樂的人需要什麼,他們很可能會回答:"沒什麼。"
快樂的人珍惜已有的東西。就連人們認為是消極、悲哀或沒有價值的事情,他們也能看出其中的積極意義。
真正的喜悅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麼,而是每一天都能懷有一顆滿足的心。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過一篇小說,大意是一個地主為感激仆人的辛勞,決定送給他一塊土地,並答應他早上日出時騎馬出去,日落回來時能走多大一圈就圈多大的地送給他。誰知這個仆人很貪心,拚命馳馬,結果日落回來時累得送掉了性命,得到的隻是葬身的一小塊土地。
希臘哲學家克裏安德當年雖已80高齡,但依然非常健朗。有人問他:"誰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他斬釘截鐵地說:"知足的人。"
毫無疑問,有了一顆知足的心,人才會有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喜悅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麼,一味地去追求,而是每天都懷有一顆滿足的心愉快地生活。"滿足的秘訣,在於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並能驅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五、活出個性精彩生活
當你對事物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看法,那麼說明你已漸趨成熟。《清貧思想》的作者中野孝次曾在書中這樣評價良寬和尚:"良寬不僅孤獨地生活,也似乎沉默寡言......他身上仿佛有某種東西從內部溢出,心靈自由不被控製,身心皆豐裕。"他還說:"知足,雖貧亦可稱為富;有財而欲多,則稱為貧。"沉默乃是來自內心的專注,因為專注,才可以發自內心地審視自己。
清貧的人是不自卑的。在發表了著作之後,諾貝爾得主斯賓諾莎廣受學界關注。許多大學都熱情地邀請他去講座,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因為他鍾愛看他過去的生活,雖然他一生隻是以磨鏡片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