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關愛自己贏得健康(1 / 3)

第5章 關愛自己贏得健康

你是否以為隻有達到目標的時候、才是享受生命,愛自己的時候,你是否愛工作與別人多於自己,然而你卻忘了人生實在有限,其實每一分種每一秒都同等重要。於是,我們應學會尋找生命的快樂,因為隻有快樂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發揮完全的潛能,隻有快樂的人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一、善待自己

過去的已經過去,明天終究沒有到來,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就是善待自己的未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告誡過人們:"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什麼,卻總是想著自己缺少什麼。不要感歎你失去或未得到的,而應該珍惜你已經擁有的。"

人們常說:"人在福中不知福。"的確如此。就幸福而言,一些人,往往是身受時不知,失去後才意識到自己曾擁有過。或許在不幸降臨之前,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幸福,但殊不知,事實上我們早已擁有幸福。難道不是嗎?!當你走進病房,見到許多病人還在為生命而奮鬥,當你參加親友的遺體告別儀式,你不覺得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嗎?

李·索克博士是紐約康乃爾大學的兒科學教授、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在提及母親早年對自己的影響和教育時,他這樣寫道:母親小時候為躲避哥薩克人的騷擾和迫害,被迫離鄉背井、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在我結婚生子後,她每天依然為生計而奔波。母親總讓我們多去想想"我們有什麼",而不要想"我們缺什麼"。她還告誡我們,人在逆境中可以增強對"美"的感受力,因為美無處不在,即使在最簡樸的生活裏也不例外。母親執著地傳授給我們她的人生態度,那就是:不要為自己沒有的而悲傷,要為自己擁有的而歡喜。要相信:天真的黑下來的時候,星星就會出現。後來,每當我心情沮喪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人生中美好的一麵,從而精神振作。

當你把自己所擁有的美好事物都寫下來,然後再細細品味時,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心清好像會立刻飛揚起來。

不要為自己沒有的而悲傷,要為自己己擁有的而歡喜。要相信:天真的黑下來的時候,星星就會出現。

"戀人難尋!知己更難尋!有些心事,都不知要說給誰聽!?""最近有時覺得總是年複一年地過著單調的日子,真沒意思。難道就這樣活著?!"

你是不是也常有類似的煩惱與困惑?看似生活很正常,感受上卻似走進生活的誤區。有點兒渾噩,有點兒疲憊,有點兒茫然,有點兒怨憾,有點兒期盼,有點兒幻想,總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感受占據了內心的思想、生活;而懶得去理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之所以會被這樣的情緒困擾著,就是因為平時不善於自己與自己溝通、清理思緒、調節感受的緣故。

用心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許多的紛爭,都因心煩氣躁而產生。如果能於事發前,讓心情平靜下來,和自己的心靈對對話,那麼許多的紛爭就不會產生。

平靜下來!將瑣碎的事情、生活的煩憂暫拋九霄雲外。關照心靈,與自己對話,問問自己:滿意這樣的生活嗎?我的待人處事哪裏有錯?我是不是還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自己是現在的自己嗎?我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生命如果這樣走完,我會不會有遺憾?我讓生活壓垮了或埋沒了嗎?我快樂嗎7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麼。失落了什麼?我還想追求什麼?......

靜心聆聽,你會聽見自己的聲音。時常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你會越來越認清自己,越來越認清生活,越來越認清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樣你不但不會被一些亂七八糟的惰緒與感受所困擾,反而能去排除它們。這時,你才是生活的主人、生命的主宰。

清淨的心靈是美好生活、完整生命的基礎。內心必然影響外在。想走出混亂、枯竭的過去,營造新生活嗎?你不用急於尋求專家,而該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當它是知己,當它是戀人,當它是導師,經常與它溝通,與它暢所欲言!

它必會給你滿意的解答!

經常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你會越來越認清自己,越來越認清生活,越來越認清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忙死了!""好累喔!""真辛苦!"是你的口頭禪嗎?如果是的話,說明你把自己逼得太緊張了。

沒必要這樣。真的沒必要這樣。你這樣是為了什麼?希望自己變成工作狂?希望人們都認為你很能幹?希望賺更多錢財改善生活?......事實上,正是這些希望已使你變得如此緊張了。

那麼,不妨反思一下你的希望:

希望自己變成工作狂?工作以外的人和事你全沒興趣嗎?殊不知,工作隻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應是你全部的人生。隻知道拚命工作,身體垮了,還怎能奢談工作和人生!

希望人們都認為你很能幹?這種期望有實際意義嗎?隻是麵子好看、心裏舒服而已。須知,工作的目的應是為社會作貢獻,而不應隻是為了表現自己什麼。

希望賺進更多錢財改善生活?別說你了,誰不希望呢?問題是,賺錢是為了改善生活,如拚命的工作已致使身體垮了,還有賺錢的資本嗎?!幸福的生活並非隻靠錢財來營造。

可以說,凡憧憬美好生活的人,都應善待自己。隻有善待了自己,才會有健康的身體,有工作的保證,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善待自己是不可忽視的!

實際上,你一直就生活著。不是在你覺得有能力過好日子的時候,生活才開始。你必須馬上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從休閑中調整自己,陶冶自己,感受健康的幸福。

想學繪畫嗎?趕緊拿起畫筆;想學舞蹈嗎?趕緊換上舞鞋;想去旅遊嗎?趕緊背起背包吧!不要壓抑太多喜好,不要收藏太多期盼,而使自己臨終時徒增遺憾。

想過得美好,從現在開始就善待自己吧!

你隻是生活在現在。清楚這一點.你才舍及時善待清自己。不要壓抑太多喜好,不要收藏太多期盼。而使自己臨終時待增遺憾。

二、廣結善緣大得快樂

"那有什麼嘛,你真經不起呀!""拜托!這麼一點兒小挫折就擊垮你啦?!""怕了你了!沒想到你的能耐就這麼點兒!"

受挫、受傷之際聽到這樣的話,即使對方是出於善意,你也必定不好受。將心比心,當別人遭受挫折與傷痛的時候,就別以風涼話給予刺激。也許你是想激勵對方,卻會因表達不當而適得其反。

遭受挫折與傷痛,不該期望別人來安撫,因為期望一旦落空,必然遭受另外的挫折與傷痛。但當別人遭受挫折與傷痛時,你卻該主動關懷,因為你的一份關愛,將能安撫受傷的心靈。

事不關己的冷漠是受挫者不想看見的。虛假造作的安慰話是傷痛者不願聽見的。挫折或許很快過去,傷痛或許很快痊愈,然而伴隨挫折、傷痛而來的冷漠、刺激卻揮之不去,甚至會造成更大的挫折、傷痛。

一名女老師因深感性格不合而與未婚夫解除了婚約。雖然難免心痛,但也總算是解脫了。然而她看開了,她的同事、學生們卻看不開,總以同情憐憫的神情看她,總想法子要幫他們複合。這令她不知如何是好。

事情其實已經過去了,但大家似乎不想讓事情過去,總圈住她、圍著她在傷痛處兜圈。有學生說:"老師,你再不求未婚夫娶你,搞不好就嫁不掉了!"有老師說:"年紀不小了,還挑什麼挑!再過兩年,連挑都沒得挑了!"

後來她沒再結婚,也沒辦調職手續,但卻離開了學校,去了另一個世界,去逃避紛擾了。解除婚約對她並非太傷痛,她真正承受不了的是周遭人所給予的並不恰當的體貼和關愛。

平時便該體貼待人,更何況在別人最脆弱的時候。體貼、關愛的善行,可能拯救傷痛者的心靈。不恰當的善舉,可能傷及傷痛者的生命。

體貼、關愛的善行,可能拯救傷痛者的心靈。不恰當的善舉,可能傷及傷痛者的主命。

當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而得到陌生的路人幫助時,那感覺是很美好、很溫暖的。

當你有了問題,得到他人的解答;當你有了困難,得到他人的幫助;當孩子迷了路,你引領他回到家;當老人跌倒了,你趨身扶起他......

在人生的經曆中,你一定有過別人給你幫助後的感激,也一定感受過助人之後的喜悅。

隨時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快樂會伴隨你左右。

幫助人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你我隨時都能付出的善行!三個臭皮匠,能抵上一個諸葛亮;十個小善,就能聚成一個大功德。幫助人的同時,你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

一名老婦人經常到後山腰打掃香火無幾的土地廟,並供奉食物和水。一天台風來臨,村子裏鬧水災,村人無處可逃可躲。她則帶著一家七口到上地廟躲避了災難。平日的小善行,竟讓她一家人躲過一劫。

一位車行老板出於善心,每天攙扶一位行動遲緩的老先生過街。如此持續了半年,直到老先生不再出現在十字路口。不想數日後,老先生被小女兒攙扶著,到車行道謝。原來,這半年來老先生之所以天天過街,是為了到街對麵的醫院照顧生病的小女兒,幸好有他天天幫助。此後,老先生成了他的老嶽父。他因為助人,也使自己有了美滿的婚姻。

不要總是說:等我有錢了,我才能樂善好施。其實現在你就行!可別低估或漠視了自己行善的能力。因為,沒有很多錢同樣也能行善。

不隻是是說:等我有錢了,我才能樂善好施!其實現在你就行!可別低估或漠視了自己行善的能力。因為沒有很多錢,同樣也能行善。

教室裏,林同學對王同學說:"我剛幫了你一個大忙,你還沒謝我呢!""謝謝你喔!你真是我的救星,我的恩人!"王同學趕緊補上感謝。

這是一般人的觀念:幫助了別人,理應得到感謝!然而實際不該如此。有心行善,有意積德,還得有對象。因而,受你幫助的人,反倒是你的恩人,你該感恩於他,感恩他讓你有良機行善,感恩他讓你有良緣積德。

李先生與何先生是同事,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由於何先生腿有殘疾,所以每天都是李先生背著何先生穿過兩條街,去公司上班。這情景無意中被總經理瞧見了。總經理觀察了一段時間,斷定李先生真是熱心人,從工作出發便提升了他的職位。李先生由小業務員升為業務主任。

如此的話,是何先生該感謝李先生呢?還是李先生該感謝何先生?施與受,原本就是互動的,分不清誰幫助了誰,誰得到了好處。

兩部摩托車在街角擦撞,騎士都跌下車受了傷。甲騎士雖是被撞者,但因傷勢較輕,便攙著乙騎士到妹妹任職的診所上藥,沒想到竟因此促成了當護土的妹妹的姻緣,撞傷他的騎士成了他的妹夫。

其實,施者、受者誰該獲得感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施者不恃強,受者不矯揉,雙方都是發自內心地感恩於對方。

施者。受者的處境及地位並無絕對,因時因地常會轉換。很難說,哪天施者不會成了受者,受者不會成了施者。因而,施、受的時候,不應有強弱貴賤的心態,而應是有情人心意的互動。

有施有受,才能構成善的循環。

施者、受者誰該獲得感思並不重要。重嬰的是,施者不恃強,受者不矯揉,雙方都是發自中心地感恩於對方。

三、遠離困擾快樂無限

我們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些人一生的追求,就為這個;甚至,困此而生,為此而死。其實,不必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更不必因別人的評價而死。凡事不放在心上,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