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時代快一年了,從平時下人們的隻言片語以及羅藝和秦氏王妃之間的交談中得到了關於這個時代信息的點滴。羅成感歎,這真TMD不是正史中的隋朝,是曆史與演繹的結合。同時羅成心裏又帶著些許激動,隋末唐初,將星璀璨,無數英雄豪傑衝破曆史長河濺起朵朵浪花。有轉基因變態人類李元霸,有大隋朝的無敵大將軍宇文成都,有力托千斤閘豪氣衝天的雄闊海,更有身懷家仇寧死不降唐的真英雄單雄信......
身處這樣一個時代,讓羅成這種天生喜歡爭鬥的人怎能不興奮。可是現在的他僅僅是個連路都不會走的嬰兒。而此時我們的豬腳即將麵對的是在滿一周歲那天進行的抓周。
抓周,在南北朝時期已普遍流行於江南地區,到唐宋時,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並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
作為北平王世子的羅成,抓周之禮當然要邀請北平府各大權貴前來觀禮。羅藝坐鎮幽州,威震四方,對待周邊胡人一向是鐵血政策,使得幽州雖然經常遭遇外敵入侵,但是情況要比羅藝到來之前好的太多。當年羅藝弱冠參軍,四處征戰,憑借戰功被北齊外放幽州當武將,不到十年時間時便掌握幽州軍政大權。開皇12年,隋統一天下已成大勢,南陳、北齊都已覆滅。但羅藝自感深受北齊皇恩,毅然率兵南出寒水關(風蕭蕭兮易水寒,取水寒二字,給幽州進中原設立個門戶,也是全書幽州與中原的標準分界)與隋軍作戰。
十萬幽州鐵騎,出河北,攻山西,直奔大興。隋文帝大驚,命靠山王楊霖,太仆楊義臣,起傾國之兵共十六路大軍合圍羅藝,經過無數次的激戰最終將羅藝圍在渭水河畔。
當時羅藝與麾下幽州鐵騎糧草已經耗盡,後勤中斷,人困馬乏。但是隋軍也被幽州鐵騎托的筋疲力盡,此時的隋軍也僅僅是人數上占得優勢,而羅藝的騎兵雖然人少,但是機動性極強,如果拚死一戰就算會全軍覆沒,但隋軍也會損失慘重,元氣大傷。這就造成了比較尷尬的局麵。
燕趙之地自古多感慨悲秋之士,對抗外族每每都能慷慨赴死,絕不屈服。所以以悍勇精銳著稱的隋朝大軍,在遇到常年與草原胡人作戰的幽州鐵騎,也是屢屢吃力。就在幽州鐵騎上下一心決定玉石俱焚的時候,大興城內已經吵翻了天。一大部分人認為如今天下一統,太平盛世即將到來,華夏內部不宜再動如此大的幹戈,一旦決戰開打,將是自東漢末年之後的又一次慘烈的內耗,所以在羅藝孤立無援,麵臨絕境之時可以收降羅藝,讓其歸反幽州。羅藝是忠義之士,日後必會為大隋鎮守邊疆,開疆擴土。
另一小部分人,卻認為羅藝狼子野心,此次大戰大隋損失不小,各軍疲於奔命,如果不殺羅藝難以威服四海。而剩下的關隴貴族則默不言聲,他們是自北周留下的血脈,與隋文帝楊堅貌合神離,隋朝要真正意義上統一四海,必須要拔掉關隴貴族這顆釘子。所以關隴貴族此時隻能沉默,一旦立場表明錯誤,正好給了楊堅收拾他們的借口,而他們也希望羅藝與隋朝拚個魚死網破,那日後這天下還姓不姓楊就難說了。
而高瞻遠睹的隋文帝楊堅,在思考幾個晝夜後,終於下定決心。命尚書左仆射楊素,去兩軍對陣之間招降羅藝。當楊霖、楊義臣兩位名將見到楊堅的旨意後也常常舒了一口氣,開展以來,兩位戰無不勝的大隋悍將也是勞神傷身,而且也擔心一旦與羅藝拚死一戰後,大隋可戰之兵不知還能剩下多少。
而更加心力交瘁的羅藝再接到楊堅的聖旨後默默不語,天下已經一統,他已經不能力挽狂瀾,如果再以死相拚,那真的是逆天而行了,仗打到現在,他已經盡了對北齊的忠心......
在經過十多次的交涉,和談。羅藝與隋朝約法三章,第一幽州所有兵馬仍聽命於羅藝,其他王侯將相不許插手;第二羅藝如不願在京城就職可返回幽州;第三,在幽州境內一切官吏任免生殺予奪都歸羅藝定奪。最終在開皇13年秋,羅藝率領麾下幽州鐵騎投降隋朝。封大隋靖邊侯,次年封北平王。
自此大隋統一南北,隋文帝楊堅以其雄才大略以及寬大的胸懷化解了一場慘烈的大戰,也為大隋北部樹立的一道堅不可摧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