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業地理綜述 國土概況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的南部,北緯8°~33°和東經68°~97°之間,麵積297.47萬平方公裏,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為世界第七大國,也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占次大陸麵積69%)。其2/3國土在印度半島上。領土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北與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為鄰;東有孟加拉國和緬甸,陸界長達1.5萬公裏。印度半島向南突出於印度洋上,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東南隔保克海峽與斯裏蘭卡相望,西南與馬爾代夫隔海遙望。海岸線總長達6049公裏。領土除大陸部分外,還包括附近一些島嶼,如孟加拉灣上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阿拉伯海上的拉克代夫群島、阿明迪維群島和米尼科伊島等島嶼。

印度全國人口8.53億(1990年估計),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6.1%。全國有10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人口總數的一半左右。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86人。

印度是一個聯邦製國家,全國分20個邦和8個中央直轄區,此外尚包括有爭端的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指克什米爾印控區,下同)。

印度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中,以低矮、平緩的平原、低丘和台地占明顯優勢,約占全國麵積的70%,而山地隻占1/3。土質較肥沃,一半以上土地可供開墾,這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無法與之相比的。由於地處低緯,北回歸線穿過領土中部,北部又有喜馬拉雅山脈的屏障作用,因而大部分地區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各地年均氣溫多在24~27℃之間,比世界上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高出3~5℃。平均年雨量為1170毫米,堪稱雨量豐沛。多數地區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有的可以三熟。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麵積遼闊,可用來發展淡水漁業、灌溉、發電及航運等。自然植物種類繁多。在3萬多種植物中,有不少珍貴的熱帶經濟林木,如鐵刀木、花梨木、柚木、檀香木等。但由於保護不良,破壞甚多,森林麵積日漸減少。

印度是個曆史悠久的古國,早在公元前2000~3000年,印度河、恒河流域已發展了溉灌農業。15世紀後進入殖民統治時期。後經過印度人民的不斷反抗,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巴分治,印度獨立,結束了英國190多年的殖民統治,但仍為英國的自治領,1950年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