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業的地位(1 / 2)

印度農業地理綜述 印度農業的地位

長期的殖民統治和傳統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限製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使它成為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經濟結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殖民地特性。獨立以後,印度政府致力於民族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和調整。從1951年起,先後實行了幾個五年計劃和若幹年度計劃,使整個國民經濟獲得了發展。1966年開始開展的以推廣高產品種為核心的綠色革命,對改變農業的落後麵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使印度的農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長期以來,印度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業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特別是經過1943年的大饑荒以及1947年“印巴分治”所產生的經濟分裂,使印度的農業生產衰落不堪,獨立初期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最初對農業十分重視。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政府對農業的投資達72.4億盧比,占國家投資總額的36.9%。同時,從“一五”時期起進行的土地改革,雖然收效不大,但在廢除舊的柴明達爾製度,減少中間剝削方麵,獲得了一些成功,再加上“一五”期間風調雨順,糧食增產,糧食問題有所緩解。隨之而來的“二五”、“三五”計劃中,農業相對受到忽視,投資比重減少。重工輕農傾向的結果,發展農業的主要指標沒有完成,糧食產量減少,造成工農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調。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人口增長26.3%,而農業生產隻增長14%。為了擺脫由於農業減產造成的經濟失調乃至政局動蕩,60年代中期,在聯合國國際開發署幫助下,采取了發展農業的新戰略,把發展重點從重工業轉到農業方麵,政府每年花費巨額資金對化肥、種籽、農藥和農用水電等進行財政補貼,以促進農業的迅速發展。

盡管印度的農業發展過程曲折,但總趨勢是逐步發展的。在1950—1951年度到1983—1984年度這30多年中,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3%,其產值從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增加了1.31倍,農業產值一直是印度國民總產值的最大來源,在工農業淨產值中約占65%。

農業也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如棉麻毛紡織、製糖、卷煙、製革等工業都以農產品為原料。印度輕工業至今在工業總產值中仍占70%,80%左右的輕工業原料主要來自經濟作物。例如印度第二大工業城市孟買,其有名的紡織、食品、製糖、製革等工業的原料棉花、蠶絲、羊毛、甘蔗等農副產品大都由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種植業和畜牧業供應,所以馬哈拉施特拉邦強大而有效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孟買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獨立30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印度國民經濟增長迅速的年份,往往就是農業上的豐收年;反之,若農業因受自然災害或政府政策的失誤而歉收,則整個國民經濟也會出現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會造成倒退的局麵,由此可見,農業在印度的國民經濟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