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業地理綜述 土地條件
印度的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全國土地總麵積達29524萬公頃,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居世界第七位,按其地表結構,印度的平原麵積約占國土總麵積的43%,台地、緩丘占27.7%,山地占27.3%,以低矮平緩的地形占明顯優勢。從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結構來看,耕地要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46.9%,森林及林地22.1%,永久牧場及草地占3.9%,可墾荒地和灌叢雜草地占6.7%,休閑地7.2%,城鎮、工交建設用地及內陸水域占5.8%,難以利用的石質裸露地、沙漠、沼澤、永久積雪和冰川占7.0%。上述數字說明,印度擁有極為可觀的農業土地資源,其可耕地(包括休閑地和可墾荒地)比例高達60%。顯然,這為印度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很多國家所不及的土地條件。
(一)地形輪廓
印度國土的地表結構主要由3部分組成,即: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南部半島部分的德幹高原區以及介於其間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區。
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東西橫亙,大部在中印邊境線上,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印度阿薩姆邦以北,形成一列巨大的弧形山係,全長2400公裏,寬度在200~400公裏之間,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超過7000米的山峰達50多座,印度境內的最高峰楠達—德維峰高達7816米。山的南坡,即麵向印度的一側山勢隆升強烈,山勢陡峭、河流深切、峽穀幽深,位於中尼邊境上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距印度北疆的德賴平原僅100公裏左右,但高差竟達8000米以上。整個喜馬拉雅山脈自北而南分成平行的4個帶。主要分布於西段的橫斷喜馬拉雅山帶寬40公裏左右,大部在印度境內;大喜馬拉雅(或稱中央喜馬拉雅)山脈,山峰多為冰雪覆蓋,離南麵的平原邊緣約128~144公裏,其西段一部分在印度境內;小喜馬拉雅山帶寬64~80公裏,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該帶森林茂密,有常綠的櫟屬樹木、蘭鬆、白樺、雲杉、銀杉等樹種;最南麵為錫伐利克山麓丘陵帶,平均海拔750~1200米,南坡陡而北坡緩,它與喜馬拉雅山帶之間,分布有一些平坦的穀地,當地稱為“登”(Duns),如台拉登,長約35公裏、寬25公裏,是其中一個發育良好、麵積最大的穀地。
在本區與南部平原連接處,分布著“山麓地”,當地叫“巴巴不”(bhabar)或“加爾”(ghar),又稱“特賴”(Terai),這裏沉積了山地河流帶來的粗砂和礫石,地表有較大河流,雨季廣大地區常形成沼澤地,是一種排水不良、森林稠密的平原。
喜馬拉雅山帶的存在,除了使山南平原的氣候有利於農業發展以外,其本身在農牧業上的價值隨著高度的變化而改變。在喜馬拉雅山前緣及錫伐利克山區分布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利於發展林業;海拔3500米以上則為灌叢草地,可供夏季放牧;在山間穀地區,如位於西段的克什米爾穀地,是發展農牧業的良好場所,可以種植水稻和玉米,飼養犛牛和綿羊等,並有許多種溫帶水果。
德幹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北接印度河—恒河平原,南延至印度洋沿岸,麵積達160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600米左右。高原西北部有大規模的火山熔岩溢出,覆蓋了40多萬平方公裏的地區,熔岩厚度達500米,最厚處可達1000米,形成了世界上有名的熔岩台地。廣泛的熔岩分布,為“黑棉土”(黑土之一種)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母質條件。德幹高原因久經侵蝕,地史上又多次發生斷裂,形成眾多的地壘和地溝,多桌狀高原和平頂山,山勢低矮平緩,河穀寬淺曲折,水流緩慢。西緣的西高止山西坡緊逼海岸,故沿海平原狹窄,僅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沿海變寬,形成塔普提河和納巴達河的衝積平原。西高止山西坡迎風,降水多,西南部山坡尤其多,是發展熱帶經濟林的良好場所。東部沿海的東高止山較低,由於河流的切割而成互不連續的丘陵。東部沿海平原較西岸寬廣,特別在一些河口部分,形成了許多三角洲,並且有大量的沙洲和沼澤地。這一帶沿海平原寬可達100公裏,灌溉便利,為印度重要的農墾區。
高原的西北和東北部地形較為複雜,山地、丘陵、台地、高原、河穀與盆地相互交錯分布。土層一般較薄,有的地段岩石裸露,不利於耕作。高原內部,除低丘以外的地表還是比較平坦的。
介於北部高山和南部高原之間的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又叫印度北部大平原。平原由印度北部幾條大河衝積而成,衝積層很厚,沉積物以粘土、壤土和粉砂為主。平原呈東西向延伸,最長處可達3000公裏,南北寬250~300公裏,麵積為75萬平方公裏,大部在印度境內,地麵開闊平坦。較老的衝積層往往形成高地,當地叫做“班加爾”(Bangar),意即“洪水淹不到的高地”,因其高於洪水位,所以在農業上尤為重要。河床兩旁近處的沉積層形成了低地,當地叫“卡達爾”(khadar),意即“新衝積層”,新老衝積地之間由河岸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