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組合及其類型(1 / 1)

印度農業地理綜述 地域組合及其類型

印度的自然條件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資源性和危害性兩個方麵。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和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是印度農業生產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印度地處低緯,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全年氣溫變化小,年降水量豐富,又有麵積廣大的可耕地,所以作物種植麵積大,一年可以兩熟到三熟,配合以良好的耕作製度、耕作技術、合理施肥等措施,農業發展潛力很大。森林和草地資源雖不十分豐富,但采取合理安排采伐、培育人工草地、適當輪牧等措施,林業和畜牧業發展也有寬廣的前途。但也不可否認,洪澇、幹旱災害頻繁,土壤侵蝕嚴重,再加上颶風、雷暴、熱浪等災害性天氣都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豐歉;草地資源的缺乏也影響著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

為了綜合地確切地評價主要農業自然條件對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特別是作為印度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的水分條件差異,可將印度劃分為幾種不同的自然條件地域組合類型區。

(一)東北部及西南沿海十分濕潤類型區

此種類型包括2個地區,一為印度東北部,包括阿薩姆及其鄰近各邦、西孟加拉南部、奧裏薩邦沿海;另一為西高止山西側麵向西南季風的沿海及山麓部分。本區屬熱帶多雨氣候,全年較為濕熱,沒有幹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土壤為磚紅壤或磚紅壤化紅壤,森林具有常綠林特點,種類繁多。地形多樣,有平原、丘陵,也有一些山地。濕熱的氣候十分有利於作物的生長,平原地區可種植水稻、油籽和黃麻,東北部丘陵區可種植茶樹,西南沿海地區更為熱帶經濟作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氣候、土壤條件。但東北低地區正位於大河入海口處,易洪澇,有些山麓排水不良,土壤容易沼澤化。沿海地區宜於發展海洋漁業。

(二)恒河平原大部、半島東北及東部沿海濕潤類型區

本區範圍包括中央邦東部、西孟加拉一部分以及比哈爾、奧裏薩、東南沿海各邦的平原部分。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幹濕季較明顯,以平原地形為主,多衝積土和紅壤。區內河流眾多,東部沿海有許多肥沃的三角洲分布,灌溉條件良好,可以種植各種作物,如水稻、黃麻、甘蔗等,高原、山地區還可發展林業,沿海也可捕魚。但平原部分地勢低平,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洪水常常淹沒農田,需建立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三)熱帶、亞熱帶半幹旱類型區

包括西北部的旁遮普平原、阿拉瓦利山脈以東的高原、山地和西高止山以東的半島高原大部分。此區年降水量低於800毫米,有的甚至低於500毫米,幹季長達5~7個月不等,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且降水變率也較大,容易發生旱災。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也有平原分布。土壤主要為黑棉土、灰棕壤以及部分紅、黃壤和衝積土。旁遮普平原通過良好的井灌、渠灌係統發展灌溉農業。黑棉土不宜多加灌溉,以旱作為宜,適宜於棉花生長。半島高原地區適宜於牲畜的放牧,宜發展畜牧業。

(四)西北部幹旱類型區

主要分布於印度的西北部,此種類型所占麵積不大,包括2個狹長的地帶。一為拉賈斯坦和卡奇的西部地區,另一為大喜馬拉雅山北部一個西北—東南向的狹長地帶。此區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由東向西迅速減少,有限的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於7~9月份的3個月中降落,其他幹旱月份的月降水量都小於10毫米,蒸發量大大超過降水量,降水變率很大,在50~65%左右。土壤多為發育不良的荒漠土,呈幹草原和荒漠景觀,僅在北部有渠灌的地方才可種植一些耐旱作物,如粟和高粱,有幹草原的地區可以發展畜牧業,以放牧綿羊和山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