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業地理綜述 生物條件
影響印度農業生產發展的生物條件主要包括植物資源和動物兩個方麵。
印度的自然植被植物種類繁多,估計約有3萬種,包括蘭科、豆科、禾本科、大戟科和菊料等等。由於各地熱帶季風所造成的降水差異,植被分布存在著從熱帶雨林到熱帶幹草原和荒漠等的不同類型,在山地則存在著從山麓熱帶森林到高山苔原的垂直地帶性變化。
印度的森林資源由於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影響而逐漸減少,目前森林實際有效麵積隻占國土麵積的11%左右,人均可利用的森林儲藏量(7立方米)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7.6立方米)和一些森林資源多的國家(蘇聯32.44立方米,美國94.24立方米)。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阿薩姆及鄰近各邦、西高止山西側、喜馬拉雅山前緣以及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等地。森林中,闊葉林占96.7%,有鐵刀木、花梨木、娑羅雙樹、柚木、檀木等名貴品種,在工業上有較高的利用價值;針葉林主要分布於查謨—克什米爾、北方邦、喜馬偕爾邦等地。
隨著印度人口的不斷增加,糧食需求量日增,毀林墾荒現象十分嚴重。如一些江河出海口附近的低平衝積地,原生長有繁茂的熱帶潮汐林,現除安達曼群島沿岸尚有此類森林外,其餘地區已被毀滅,開墾成集約經營的農業區;在林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還流行一種刀耕火種的遷徙農業,每年砍伐或燒毀森林約200多萬公頃,使森林向草原演替。強度放牧和連年燒墾,也使林分質量下降,現在的德幹高原幾乎隻剩下疏林、灌木叢和草地了。
印度的天然草地資源也不甚豐富,其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4.5%,包括溫帶草地、亞熱帶草地和熱帶各種牧草地類型。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幹旱—半幹旱的衝積平原、一些疏林林間地以及印度半島南部丘陵地的斜坡上。由於過度放牧,天然草地的自然恢複較慢,所以草地麵積日漸縮小,牧草質量不斷下降。
印度的動物資源堪稱豐富,動物種類繁多,計達7萬餘種。野生動物中的猿猴、熊、豹、虎等分布很廣。其中印度虎主要棲息於草原沼澤和叢林中;喜馬拉雅山地有雪豹、白豹、黑豹等;大象在西高止山等地森林中尚有可觀的數目,常被馴養來作為運輸工具;克什米爾還分布有麝香鹿;瞪羚、四角羚及印度野羊遍及全國各地;還有各種蛇類、鳥類等,這些都是珍貴的動物資源。到70年代末,國家已建立了9個國家森林公園、126個禁獵區,以保護這些動物免於滅絕。印度還有多種多樣的魚類資源,1600多個品種中,淡水魚類占21%,海洋魚類占69%,為印度發展漁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水產資源。
在昆蟲中,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的是蝗蟲,它往往使成片作物毀於一旦。此外,鼠害也十分嚴重,毀壞田裏的莊稼,與人爭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