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和布局(1 / 3)

印度農業地理綜述 農業發展和布局

當前印度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部門結構和分布特點是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而逐步形成的。印度農業大致經曆了如下3個階段:

(一)古代農業

遠在公元前3千年,即印度河流域摩亨約達羅(Ma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ā)文明時期,在印度西北部就已出現原始農業。從各遺址中發掘出的穀物、棉紗、紡錘以及青銅農具(犁、鏵、鐮刀等)表明,當時已能使用金屬工具從事小麥、棉花生產。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則可追溯至吠陀時期,在吠陀文學(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相當於公元前2000年時期)和北印度的古文獻中也大量記述了當時居住在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麓地帶的部落生活。他們用8頭或6頭一組的公牛犁地,種植大麥、小麥、稻、黍、芝麻以及甘蔗,並已開始采用簡陋的人工灌溉,在《阿闥婆吠陀》文獻裏甚至還提到施肥。家畜飼養在部落經濟生活中也具有一定地位,家畜飼養的種類,除飼養公牛提供役畜外,見諸記載的還有乳牛、水牛、驢、綿羊和山羊等。

印度各地進入農耕時代的時間不一,考古表明:公元前3000年西北部已進入發達的農業時期,而廣大的德幹高原地區仍處於新石器時代,從一些地方發掘出來的燒焦了的信風子豆、鴨腳粟(El-eusinecoraccana)種籽以及用作飼料的鴨腳粟的莖和葉證實,直到公元前2000年才開始進入定居農業。此外,從發掘出來的燒焦了的柚木種籽推斷,現在的德幹高原幹燥區,當時氣候比較濕潤,並有大片森林存在。

公元前100~前800年,印度開始進入鐵器時代,隨著勞動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農業地域開發自西向東沿恒河流域擴展,並在自然環境炎熱多雨的恒河下遊平原發展了水田農業。至公元前5世紀,農業生產已擴及整個南部印度,栽培作物的種類也大大增多,根據對《犁俱吠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古文獻的研究,印度學者已確定自青銅器時期起,印度種植的作物已有80餘種。如大麥、小麥、水稻、非洲黍、高粱、粟、豆類、芝麻、蓖麻、亞麻、棉花、黃麻、甜瓜、南瓜、胡椒、甘蔗、香蕉、杧果和柑桔等。此外還有許多藥用作物,其效用在《壽命吠陀》中也有詳細記載。

古代印度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各古文獻中也有詳盡記載,其中有些甚至一直沿用至今。如建造人工貯水池,用絞盤和吊鬥提水灌溉,使用2~3對公牛牽引鐵犁翻耕,認為一年中10月至3月為最好耕作和播種季節,翻耕須4~5遍並以糞便、腐爛的豆類及堆肥施肥。在《政事論》中甚至指出,為提高農作物的出苗率和促其快速成長,種籽應在播種前首先放置在搗碎了的大麥、豆類、芝麻和腐爛了的肉類混合溶液中浸泡,然後在有薑黃(curcuma)植物的休閑地上播種。在一些其他文獻中也提到采用混播、散播、點播以及移栽等技術。上述事例充分說明古代印度的農業生產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大量繁衍。早在公元初年,今印度邊界內的人口就已超過3000多萬,其中大約2000多萬是分布在恒河流域。此後在漫長的1500多年曆史進程中,由於曆經多次異族入侵、王朝更替、戰爭破壞、社會動蕩,農業生產受到極大摧殘,人口增長也十分緩慢,至15世紀末,人口才首次超過1億。16世紀,莫臥兒帝國興起,版圖幾乎擴及整個南亞次大陸,人口規模從公元1500年的1億增至1650年的1.4億。伴隨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社會日趨安定,帶來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地域的廣泛開發,至16世紀末,印度全境大部分宜耕地均已辟為農田,在農作物的多樣性、使用肥料的普遍性、輪作製度的複雜程度以及灌溉麵積的擴大等方麵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農業的部門構成,除西部幹燥區和北部山區的畜牧區和狩獵業尚有一定優勢外,其他各地林業、畜牧業和采集業等均處於種植業的從屬地位。但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畢竟比較低下,對自然條件的利用程度和控製能力也較差,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農業的土地利用、耕作製度和生產特點均受到地形條件和氣候狀況的控製。農業生產的地域類型,大致在雨量充足的濱海平原和河穀低地發展了以一年二熟為主的水田農業;在幹燥區、高原、山地則種植以一年一熟的麥類、粟、黍、鷹嘴豆等雜糧為主的旱地農業。在長期形成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社會經濟結構支配下,雖然蠶桑、香料、靛藍、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也有一定地位並具商品性,在中世紀歐洲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但是總的說來,商品化生產和農副產品交換規模仍然很小,農業經濟仍以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為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