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殖民統治時期農業
16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商人東來貿易漸多,英、葡、法等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取得從印度大量出口靛藍、毛皮、油料、蔗糖、絲綢、棉布等商品的貿易控製權,競相在印度沿海建立據點。其中葡萄牙占領果阿、第烏、達曼;荷蘭占領欽蘇拉、巴拉納加爾;法國占領本地治裏、昌迪加爾;英國占領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並且深入恒河流域內地建立亞格拉、巴特那、卡西姆巴紮和胡格裏等貿易點。通過掠奪性貿易,商品貿易關係開始滲入農村,從而使沿海及恒河流域一帶首先發展了商品性農業,並逐步形成了一批商品農業集中地。如西北部的畜牧蠶桑區,亞格拉附近的靛藍種植區,恒河中下遊平原的油料作物區,孟加拉的棉花、甘蔗區,南部印度的蠶絲(柞蠶)、椰子、香料產區和古吉拉特的植棉區。18世紀中葉後,英國憑借既有據點和利用印度內部封建割據局麵,逐步征服整個印度。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印度農業生產開始轉變為從屬宗主國利益的原料、糧食供應基地。在這種新的社會背景條件下,農業生產的發展條件和特點一改舊觀,作物構成和地域分布隨英國工業革命進程的需要,發生了巨大變化,並且也為當今的印度農業地域分布確定了基本格局。
殖民統治前期,正當英國處於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建立時期,殖民統治的主要目的是以掠奪性貿易為主,從對印貿易中獲得巨額財富。據1834~1858年的統計,印度向英國出口的商品急劇增加,其總額由812萬英鎊增至2850萬英鎊,增長近2.5倍,輸出物資幾乎全部為糧食和農副產品。以1858年出口貨物值構成為例,鴉片910萬鎊,棉花430萬鎊,穀物370萬鎊,靛藍170萬鎊,砂糖110萬鎊,生絲70萬鎊,粗羊毛30萬鎊,黃麻30萬鎊,其中僅鴉片一項就占出口總值的1/3。1859~1877年,隨著英國國內工業生產的發展和部門結構的改變,印度商品出口額更從3050萬鎊增至6500萬鎊,出口貨物構成則出現顯著變化:靛藍、皮革、油料比重下降,代之以黃麻、茶葉激增。反映在印度農業生產布局上,亞格拉地區和恒河中遊地區靛藍和油料作物種植麵積銳減,恒河三角洲平原黃麻種植麵積迅速擴大。鴉片是英國在印度經營的一項重要專賣事業,為牟取暴利,在整個19世紀裏,鴉片始終是印度一項重要出口物資,在恒河中、下遊平原,特別是貝拿勒斯地區,殖民統治者更是強迫農民廣植罌粟,甚至訴諸武力廢糧易種。
19世紀中葉,隨著英國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英國開始向印度輸出資本,通過興建鐵路、發展內河航運、建立灌溉係統以及經營種植園等,英國資本日益深入農村,農業商品化生產浪潮席卷廣大農村,經濟作物地位得到加強。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印度先後發展了一大批專門化農業生產區。其中最主要的有:孟加拉黃麻種植區,孟買、中央印度的棉花種植區,阿薩姆茶葉種植園,南部印度的咖啡、橡膠、香料等熱帶作物種植園,馬德拉斯花生種植區和恒河中遊平原的甘蔗種植區等。這些地區不僅作物種植單一、集中,種植麵積和產量往往達到全國總數的60~70%,而且商品率高達80~90%,在國際市場上居重要地位。
隨著經濟作物生產的迅速發展,非糧食作物種植的比重逐年增加。若以1882—1883年度糧食作物與非糧食作物種植麵積指數為100,至1919—1920年度,這二類作物的增長指數為107和143。到了本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新的轉折,非糧食作物種植麵積仍繼續增加並出現了與糧食作物爭地的局麵,致使糧食作物種植麵積大幅度減少。據1934—1935年度至1939—1940年度5年的統計,非糧食作物增加160萬英畝(64.752萬公頃),後者則減少15萬英畝(6.0705萬公頃)。糧食作物麵積的大量縮減,必然導致糧食產量的銳減。自本世紀初至1947年獨立前夕的大約半個世紀時間,印度糧食產量下降達4.3%,與此同期,人口卻增加37%,從而造成了糧食短缺,饑荒頻繁,昔日大英帝國的“糧倉”,開始成為舉世聞名的“饑餓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