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和布局(3 / 3)

(三)獨立後的農業

1947年,印度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在經濟上也開始了從殖民地經濟轉變為民族經濟的發展過程。在農業生產方麵,為擺脫饑荒,調整印巴分治引起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特別是棉花、黃麻)的供需失調,開始實施一係列發展農業的政策。根據政府實施農業政策的影響程度和經濟效果,獨立後的印度農業發展大致又可以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自獨立初至1965年,為全麵發展階段。重點通過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和鄉村發展計劃等措施,實現增加農業生產的目的,但由於涉及麵廣,資金、人力和物力分散,加上深受農村傳統封建勢力的抵製,收效甚微。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依靠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來增加產量。據1950—1951年度至1964—1965年度統計,全國增加純播種麵積達1770萬公頃,年平均增長率為1.7%,其中糧食作物麵積增長1.5%,經濟作物麵積增長2.4%,然而反映在作物產量上,年平均增長率分別僅為3.2%、3.1%和3.3%。

1965年後為第二階段,稱特定戰略階段,開展“綠色革命”。重點以推廣高產良種為核心,輔以水利、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及其他現代技術投入,借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單位麵積產量和增加農產品商品率。在執行新戰略的頭13年裏,農業總產值增加了70.7%,單位麵積產值增加45.2%,複種指數提高了6.5%。各類作物的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糧食作物,達82.3%,尤以小麥增長更快,13年間竟增加近2.5倍,初步扭轉了糧食短缺局麵,改善了經濟作物供需矛盾。

與此同時,在作物布局上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生產條件,特別是水利條件的改善,以及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作物品種的改良,一些旱地低產作物如大麥、非洲黍、高粱、豆類、鷹嘴豆等的種植區大麵積改為種植收益大、產量高的細糧作物和經濟作物。如旁遮普邦、哈裏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的北部等地,原來種植鷹嘴豆和非洲黍的地區,現已大麵積改種小麥、棉花和水稻作物;在北方邦的喜馬拉雅山地區,由大麥改種小麥;北方邦西部平原,以種植非洲黍和大麥為主的地區改為種植甘蔗;北方邦東部平原和比哈爾邦北部平原由大麥改種水稻;比哈爾邦南部平原,由鷹嘴豆改種水稻和小麥;在阿薩姆穀地和胡格利河流域將稻田改為種植黃麻;卡提阿瓦和卡奇半島地區以種植花生代替非洲黍;古吉拉特平原由非洲黍改種棉花:在中央邦,一些原來種植高粱、非洲黍和豆類的地區,現大部分改種小麥、油籽、鷹嘴豆和水稻;在奧裏薩邦,把種植黍類、豆類作物改為種植水稻;在安得拉邦,把高粱地和油料作物田改為稻田;泰米爾納德邦,由豆類和粟類改為油料和水稻種植;在德幹高原的雨陰區則改種鴨腳粟和高粱。

近30年來變化最大的地區是卡提阿瓦半島、北泰米爾納德高地和特倫甘納高原南部等地,這些地區大約有15%、甚至25%的糧田麵積改種經濟作物,特別是油料作物。其他一些重要糧田麵積縮小的地區還有旁遮普邦、古吉拉特平原、納巴達穀地、塔普提盆地、科佛裏穀地、西泰米爾納德高地、北喀拉拉平原、北方邦西部平原、特賴地區、拉賈斯坦邦北部、西孟加拉和阿薩姆邦等地,這些地區的棉花、甘蔗、油料、黃麻和園藝作物的種植麵積大約都擴大了6~15%。然而,也有糧田麵積擴大的地區。最明顯的是奧裏薩邦的森伯爾布爾縣,那裏由於農田供水狀況近年來得到很大改善,並且又開墾了大片荒地,糧食麵積擴大了15%。其他地區如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中央邦以及一些山地區,也由於水利條件的改善和糧食作物的品種改良,適於種植的糧田麵積也擴大了約6~15%。

作物地理分布的變化,種植麵積的調整,不僅有利於農業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也表明印度農業的地區分布開始趨向合理。